第1386章 占官
看完坊市后,整个四月邵勋都在宫中休养生息,每日除练武外,便偶尔处理几份政事堂送来的不决之务。
政事堂新设,本身处在磨合之中。
三位平章政事之中,刘闰中被戏称为“点头平章”,盖因讥刺其出身、能力、声望不足,时时附和氾袆、羊曼二人。
氾袆在面对羊曼时,也有点弱势的味道,不过不像刘闰中那般没自信。
总体而言,三人之中羊曼略占上风,但也受到氾袆的掣肘,很多事情得商量着来,不能再像王衍时代独断专行。
邵勋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处于一种相对超然的仲裁者状态。
四月底时,父亲越发糊涂了,竟连他都有点不认识了。
鉴于这种情况,邵勋开始提前做一些准备。
四月最后一天,他在丽春台召见了侍御史姬瑜、汴梁度支都尉司马温毅。
“姬卿可还在读书?”邵勋问道。
“闲时便读。”姬瑜答道。
“当了侍御史后,没那么多空闲了吧?”
“下直回家后,臣手不释卷。”
邵勋有些佩服,又有点无语。
曹魏时兴起的这项制度,你说是科举吧,它不是,因为它允许在职考试,而且起点比较低一开始不需要你完整地掌握四书五经,通二经就可以当官,虽然是最低级的九品官。
你说它不是科举吧,又有点像,因为太学、国子学学生每两年考一次试,通过后就有可能补官。
其实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个姬瑜太猛了啊!
出身凉州,少时就有神童的名声,被张骏提前订为女婿。凉州归国后,姬瑜十一岁入太学,十三岁通一经为太学弟子——他当时多半已不止通一经。
十五岁通二经为高都县博士,十七岁通三经为左尚署丞,去年他十九岁,试通四经,彼时邵勋在东巡途中,亲笔勾选他为从六品侍御史。
明年若试通五经,不得给个从五品职官?过了啊。
这项制度设计之初,其实就没考虑过天才人物。别看那会已是魏文帝时期,国家算是安定了,但士人对经典的掌握不好与后面朝代比的。
明清时寒窗苦读的做题家跑到这会来考试,几乎是降维打击。
邵勋和士人接触很多了,知道他们肯定是读书的,对经典也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但日常时间不可能像明清时期读书人那样全扑在书本上。
他们要交际,要辩论,要行田,要打猎,要游山玩水,要熟悉庄园管理,甚至还经常被杂学分散精力——谈论诗赋、乐章、书法、绘画、阴阳、天文、地理甚至医理、货殖、兵事可是士人交际的重要一环。
哪有那么多时间读圣贤经典?所以考起试来错误不少的。
但这个姬瑜实在太猛,他不怎么游山玩水,也没有庄园需要打理,可杂学其实学得不少,曾经和人辩论自古以来的乐章,滔滔不绝,把人怼得哑口无言。
太学生去洛阳西苑行猎,驰马奔射,这厮无一缺席。
在高都县任博士带学生,时不时让学习好的人领读,自己和当地结识的胡人去山中打猎。
就这么“荒废”学业,他还是这么能考!
我能说什么?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不过好在试通五经就已经到头了,不然真的头大。这项制度,还大有改进的余地,红利都让前面几批的人占去了。
“卿明年试经么?”邵勋问道。
“自是要试通五经的。”姬瑜回道。
一旁的汴梁度支都尉司马温毅忍不住看了他一眼,脸上满是佩服。
他入的是汴梁国子学,还是半道入的,目前试通三经,得授正八品文职武官。
而这个入学名额,是他父亲在秦州讨平叛乱,建立军功后得到的——温毅乃温峤庶子,今年十九岁,母河内毕氏。
对他而言,通三经已经是不得了的成绩了,明年通四经毫无把握,盖因其日常处理运兵事务,忙得脚不沾地,下直后或假日还有各种游艺交际,根本没时间准备。
他相信姬瑜一样很忙,但这人就能挤出时间温习典籍,还有信心试通五经,真是牲口。
不过没关系,他和姬瑜走的不是一条道。
“温卿明年可要试经?”邵勋不再问姬瑜了,转而看向温毅。
“臣会试经。”能不能过是一回事,考还是要考的,最关键的是不能让陛下看轻。
“不错。”邵勋说道:“朕静候佳音。”
温毅心下一紧,完了。
陛下这么说搞不好到时候要看他的卷子,若是错题太多,可就难看了。罢了,得好好温习下功课了。
“太学、国子学每两年试经一次,为国输送贤才。少则二三十,多则六七十,已不容小视。”邵勋说道:“你等平日里大可相聚,传授下经验。同一年试通的,自有一份交情,可多多来往,结为志同道合之士,可明白?”
“是。”二人齐声应道。
总算明白今天召见他们的目的了,合着是要他们笼络太学、国子学出身的官员,互相亲近啊。一旦形成规模和习惯,兴许以后攀谈起来,就不再纯以地域、家世论官了,因为他们身上还多了另一层标签:太学、国子学。
姬瑜还是比较聪明的,他顺着这个思路往下一想,顿时将天子的路数明白了个七七八八。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