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省冶金专科学校,搬去了嘉兴,就是现在的嘉兴学院。冶校在这里的时候,里面有好几个老师,和我们一起玩一起抠鱼的,我很清楚。冶校是八五年开始搬的,八七年全部搬完了,整个学校空在那里,梅城针织厂就搬了过去。”
小爷爷说到这里,想起了好玩的事情,话就开始岔开去了:
小爷爷拿过那张地图,还是拿起笔,边画着圈圈,边和方言解释:
“特别是这个红卫化工厂,里面清一色都是杭城人,哈哈……”
方言不死心,问:“那管理人员呢,厂长什么的,这个总是本地人吧?”
小爷爷拿起笔,在东门街的头上画了一个圈,和方言说:
“梅城针织厂就在这里,大坝脚,它的这边是煤饼厂,这边是区测队,区测队搬走之后,梅城低压电器厂搬去了那里。这里,看到没有,东湖边上,原来是一大片菜地,我们经常去那里偷黄瓜吃……哎哎,你是要问什么时候?我想起来了,梅城针织厂有两个地方。”
方言心里瞬间燃起了希望,他赶紧问:“那我要是想找到那个时候梅城针织厂的人,找不找得到?”
方言笑了起来:“小爷爷你还真是活字典,一清二楚。”
“新表,新安江电表厂,那个时候,厂里面不行了,没效益也没有什么活干,大家都在玩。”小爷爷说着想起来了,“对了,梅城针织厂,那个时候已经没有针织机,不做针织了,都是缝纫机,做针织做不过桐乡人,改做服装了。”
“我怎么会知道,我又不是鬼,是其他人说她很漂亮,我就跟过去看看,仓库那个时候,我记得在后面,在原来冶校的大会堂里。去看看以后,就回来了,我又不会打人家主意。再说,听说她已经结婚了,老公也在针织厂。”
小爷爷头低下去,想了一会,抬起头来的时候,和方言说,同时拿起笔在地图上比划:
“我想起来了,我敢保证,八八年的时候,梅城针织厂已经不在大坝脚,而是在这里。”
方言听到这个,心跳突然加速,夫妻两个都在针织厂,还是外地的,那不是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像吗。
小爷爷的笔尖,停在正大街和西门街总府街交汇的那个十字街头,正大街的对面,往上走就是府前街,府前街走到头,小爷爷用笔尖在地图上点着:
“我和你说啊,你别看我们梅城是个小镇,那个时候工厂就很多的,而且,工厂很复杂,有镇办企业,有县集体,有地方国营企业,还有前几年从杭城搬过来的企业,里面的人,就更是五八门。
“不常去,去过几次,去也是顺便去,他们不是在冶校吗,冶校有个操场,我们那个时候经常去踢足球,踢累了,就到边上针织厂里去玩玩。操场边上,就是原来冶校的教学楼,针织厂的车间,就在教学楼里,原来的一间间教室,变成他们的一个个车间了。”
“那你知不知道,有江西人在那里打工?”
“接下来是这里,大坝头上,七廊庙这里,是红卫化工厂,还有这里,北门街头上这里,是杭表,杭城电表厂,这里,汽车站这里,是杭城先锋轴承厂,这几个单位,基本都是外地人,杭城人居多,他们不归县里管的,厂长什么的,也都是杭城任命的。
“冶校?”方言问。
“哈哈,那个时候的人,地方观念很强,不分对错的,只要是听到打杭城人,就上去帮忙,杭城人被打的那个塞古(可怜)啊,跪在躺在地上,哭着求饶,每次都是老派(警察)来了,才停下来。
“老派来了也没什么用,那个时候又不像现在,到处都是监控,老派拉住一个人就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谁挑起的事情,哪几个人出拳了,被问的人都是讲不晓得不晓得,不要问我,我就是来看看热闹的,我也没有看清楚。
“老派问了半天,屁都没有问出来,最后是杭城佬自己倒霉,连梅城医院也不敢去,自己回去厂里,找他们自己的厂医看看。”
谢谢星海书虫1977、娃娃锡兵、断背的山、从上往下排第三、日日翻书、一上一下两条鱼、半夜三点多的打赏!谢谢叫我庆立就可以、13874275659、浪漫樱勤翻书、冠典机电、书友20230429124307568的月票!谢谢所有的推荐票和阅读!祝大家早上好!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