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救兵如救火,但于光知道,就是紧急出兵再加上急行军,对兰州也算不上“救急”,巩昌距离兰州七百余里,一路山峦重叠,河谷深切,尤其从东南接近兰州,非要经过定西不可,而定西地势南高北低,部队到定西几乎全是爬大山坡,再怎么不顾劳苦也需要十天以上抵达兰州。
至于一路必然会遭到元军的层层阻击,于光也有思想准备,那王保保“奇男子”名声震天下,怎会让增援明军轻易接近兰州城?但是,于光更相信,总会有人冲过元军防线的,哪怕是漏网之鱼一般有一人潜入兰州,也能大大坚定兰州军民的守城意志。
给兰州解围不敢妄想,能帮兰州多争取点等待朝廷大军到来的时间,于光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幸的是:于光所部选择的行军路线正好穿过王保保的伏击圈内,大山之中,是无法绕过去的,更何况于光还不愿绕行潜入兰州,援军不是去兰州城避难,不与王保保的围城大军血战一场,这算什么救兵?
于光有一个明知极难达到的目的,那就是能万幸杀到兰州城下,那时城内的守军不会视若不见的,必然会从城内杀出接应,如此便会形成王保保两面受敌的态势,能不能一举击溃元军不敢说,最起码王保保不能再专心攻城,兰州城内的守军压力也就大大减轻。
有自己三千余人在王保保背后不断骚扰,兰州城也就一定能坚持到徐达的主力救兵到来。
可惜,这时的于光还是疏忽了一点:对手远远强于他!
这里不单指兵力强弱,甚至在谋略、诡计、作战指挥上,于光与王保保都不是等量级对手。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但于光有一点远远强于王保保:民族气节重于生命!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也就是由于这点,才使得于光的这次驰援兰州没有一败涂地,甚至说不上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双方于兰州东部马兰滩的遭遇战没啥值得细说的,因为“遭遇战”只是于光自己发觉敌人时那一瞬间的认为,随着三面杀声顿起,于光迅即明白:自己中伏了!
战斗过程暂短、激烈、悲壮!
王保保精心设置了一个能够围捕数万明军的大陷阱,却仅仅数千敌人钻进了圈套,这令王保保有点气急败坏,发出攻击军令时附带了三句话:不许一人一马漏网!不留战俘!不,留下那个南蛮主将!
于光的部队是被堵在了一段长长的山道,等发觉中伏时前后已经被元军骑兵彻底堵死,左边是陡峻的土壁,上面早就爬上去了元兵;右边是一片沙滩,再远就是一道激流,看似平阔,其实人马根本无法通过。
这种头上有乱石轰顶,前后有重兵堵截,脚下仅有十数尺宽的土道,既无法列阵固守,又无法组织冲锋,实在是陷入了死地,无奈之下只得将部队撤到沙滩,恰这是王保保早就预谋的战场,此地型最适合蒙古骑兵来往驰骋冲杀,没有任何掩护的步卒几乎等于挨打还无法还手。
战斗迅速结束,别说王保保曾下令:学一回兰州城头的明军,不留战俘!就算是刻意捉俘虏也只能失望,这次出兵前于光就向将士们讲明白了:“人活一世,谁能不死?能为国捐躯、血洒边关固所愿也!古人不是说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吗?跟弟兄们先说好,我于光不要什么马革裹尸还乡,哪里黄土不埋人?这次就豁上这百十斤了!有贪生怕死的现在站出来,本指挥把你留在巩昌。”
当时无一人退缩!
实际遭伏后更无一人面有惧色,简直集体自杀一般前仆后继直往前扑,可惜两军实力相差太大,一部将士又死于悬崖上滚下的乱石檑木,元军以极小伤亡的代价全歼了于光所部。
偏偏于光被石块击中头盔昏倒,却没有丧命,凭着一身指挥服饰没有被补上一刀,被活着押到了王保保中军大帐。
王保保也不多废话,直接便把于光押到了兰州城下,吩咐刀斧手把大刀架在于光脑后,然后对于光宣布:“想活命吗?喊给城上的人,你们的援军已经全军覆没,献城投降是唯一出路!不然本王就在这城下收拾你,先施刑让你服软,然后还是砍了你!看着办吧!”
于光却哈哈大笑,抬头对城头高喊:“徐大将军的大军马上就到!弟兄们坚持住啊!”
王保保大怒,命令元兵当着兰州城头守军大耳光扇于光的面颊,于光却不予理睬,还是高呼不止。
王保保明白了:自己大大失策!挥手下令砍掉了于光头颅,一霎时,城下鲜血淋淋,城头人人悲愤,就连城下元兵也有不少竖起大拇指,内心暗暗赞叹英雄!
明军的第一次增援兰州就此结束,表面看全军覆没,实际上难说成败。
于光临死却坦然: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为兰州守军鼓了一把劲;王保保沮丧万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让于光一人给毁掉了战果,这下兰州岂不更难攻破?
90
一点不错,于光的慷慨壮烈极大地激励了兰州城内军民的斗志,张温率部于城头遥祭烈士,拔刀刺股发血誓:誓与兰州共存亡!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也不由为之泣零。
据史载:“遣官祭以少牢,后命配享鸡笼山功臣庙。”
此是后话。
目前作难的却是北元的主心骨:“齐王、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俾总天下兵”的王保保。
眼见一鼓而下兰州已经不可能,出动十万大军围攻一个偏远的兰州,本来就是战事中的过程而已,王保保的战略目标并不在于此,本来就是设想明军会如同于光这般,分期分批主动走到自己的陷阱之中。
现在,陷阱中收获了猎物,王保保自己反倒成了骑虎难下,欲强攻兰州不敢,欲退军大漠不甘,长期围困?难道当真学一回庆阳城下的徐达?
但是,当真长期围困兰州这种傻事王保保是坚决不干的,且不说必然会大批到来的明朝援军,就是较量大军消耗,王保保也没有必胜把握,迄今兰州城所存粮草不明,自己的粮草供应却是自家有数,最终谁能把谁熬败?这是个未知数。
王保保当然极为渴望一举破兰州,也曾再次组织夜袭队登城偷袭,还当真差点成功:一个名叫朱佑的千户这天恰恰喝醉了,竟然爬不下床迎战。
但结果更为遗憾,其部下巡城小卒竟能不用指挥奋勇击敌,还是将爬上城头的夜袭队员们扔下了城墙。
与这种甚至不用长官督促的士兵作战实在太费劲了!更何况张温也不闲着,并不甘于被几道土壕给困死在城内,屡屡派出小分队出城越壕夜袭,围城大军总不能十二个时辰啥时都瞪圆俩眼吧?竟然数次被袭受损。
应付兰州这种不死不活的战事,王保保因为预先埋伏了两大后着,还算不上过于烦心,最头疼之处就是想起漠北的元帝:自庆阳被陷,顺帝在应昌越发感觉不舒服了,那庆阳城下的徐达大军下一步目标是谁?无疑,自己是个最显眼的目标,这使元帝怎么也觉得所在的应昌势孤力薄,于是便连下圣旨催促王保保亲率主力增援应昌。
本来,勤王护驾,是做臣子的本分,王保保理应义不容辞率部开赴漠北,但王保保却有自己的想法:十数万大军就此流落于草原荒漠?那不是一下回归到了蒙古人未进中原之时?部队不可避免会退化为半牧半军的民兵水准,如此大元光复希望飘渺。
至于元帝所担忧的新都应昌安危,王保保也认为是事实,却又不甘把这点好不容易聚集的元军主力用于应昌守备,再三斟酌之下。王保保于十一月给皇帝拜发奏折,请顺帝速移至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剌和林),万勿以应昌为可恃之地也!
但是,漠北的元帝本来就嫌圣驾居地荒凉,怎肯再往北移?南进不得,难道留在应昌都做不到吗?不是还有你王保保吗?
须知:朕之心,在大都,望穿双眼泪噗噗,故国风华牵魂魄,夜半梦醒湿衣服!
顺帝坚决不离应昌,王保保数次上本催促,但皇帝始终一心向南不向北,再次迁都一事也就在“研究研究”的答复中拖延了下来。
皇帝与应昌的安危,毕竟还是将来的担忧,眼下最紧迫需要解决的是兰州战事,王保保几夜失眠,终于下定了决心:立刻祭出自己早就预伏的最后杀着!
杀着之一:即先前祭出的“第一把神沙”之后招。
前文交代过:王保保这次进军兰州,破天荒颁布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之英明决策,导致了不少百姓信以为真,举家重回故土,欢欣安居乐业,之前贺宗哲没能抢劫干净的粮食又重新出土摆上了饭桌。
这种状况,王保保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傻帽!这叫“藏粮于民”!不给你好政策,如何能达到倒灶砸锅让你上交“爱国粮”之最终目的?
现在时机到了!据传闻徐达已经从南京出发来到甘陕,我的大军也到了补充粮草准备大战的那一刻,那就都“踊跃”上交吧!
一道秘密军令颁下:全体出动,人抢走,粮抢光,敌国之民也是匪,匪巢就该烧光!
兰州四郊的人民被当初的好政策给彻底忽悠了,大祸临头时才忽然明白:元朝这些当官的与平民永远成不了一家人,元军和平民一家是主仆有别,真正的奴仆是老百姓。
兰州境内,一时星火燎原,村村烈焰,户户囤干,人畜都成了元兵战利品,王保保大军迅速混了个“肚大腰圆”!史载:
王保保入侵兰州,城中坚守,保保兵无所得而去。至是,乃纵游兵四出虏掠,民颇被其扰。
至于王保保的预设后着之二?也很简单:“克隆”不久前尽歼于光援军的那一幕,地点再往东移,形式不变,只不过规模大不一样了:撤围兰州,集中全部十万大军设伏于定西,让徐达也做一回于光!
到那时,若能牵着徐达来到兰州城下,让徐达也依旧高喊几声“援军快到了”,然后再劈头盖脸给徐达一顿耳光——砍头就不必了,还要献俘于漠北呢——兰州城还能再继续坚守么?
那心情!那滋味!那时风光!大概唯有三个字能够形容:无限美!
王保保所料不错,心目中的俘虏徐达,还就是主动送上门了!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