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复兴之路 > 第二十二章孙敦全策划新书

第二十二章孙敦全策划新书

为了这部书,他还是做了些功课的,专门跑了北安两趟,为的是买到描述老燕京风土人情的书籍地图,特别是笔记类作品。林林总总,他前后了近两千元,这还不说他的油钱。一些旧书报是从文化宫古玩市场上淘来的,价格比买新书贵的多。妻子印玉桃笑他,可别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啊。

“至少可以大吃一顿啊,还有五粮液敞开了喝。”

“我不是人家那个圈子里的,咱就一工人,去了也没话说。喔,烟是你顺回来的吧?”鲍先冰接过孙敦全递过的黄鹤楼1916点上,“这么短,不实惠。”吸了一口,鲍先冰端详着烟卷。

“陶唐还问起你,他记得你。”孙敦全对鲍先冰说。

陶唐如今是鳏夫,但吕绮却是有夫之妇。他们之间会发生如小说中写滥了的情节吗?这是不是可以化为另一条主线?

“这烟要多贵?”

“奶奶的,也对不起我买的那些冷门书。”孙敦全嘟囔了一句。

唐一昆是富豪,这是毫无疑问的。孙敦全认为就拥有财富的数量,省内如唐一昆的民营企业家不多。如果论年龄,孙敦全就显得更为鹤立鸡群。而且,他是白手起家的创业一代。唐一昆的父母都是红星的普通员工,他的家族既没有官员,更没有富豪。如果用四十年前的语言,唐家是地道的工人阶级。如今却成了红星厂人人羡慕的家庭,唐家人早已全部离开了红星,进了东湖公司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

“那种人肯定不是好人。好人不会在二十年内聚集如此庞大的财富。难道你的主人公要写成一个坏蛋?红星的故事就足够你写了,我还没看过一部描写国企的网络小说呢。”

另一个牌友却知道,“百十块呢。你说人家一包烟就比咱一天的工资还贵,人和人真他妈不能比。”

“老鲍,昨晚你没去亏了。”孙敦全对鲍先冰说。

没人喜欢描述平民生活,如果以自己为原型,买辆现代途胜都激动的好几宿睡不稳当的故事怕是没人看。

“真是懒驴上磨……”郑权不由得骂了句平泉土话,意思是关键时刻就找借口躲闪。

“白板,碰。”郑权接话,“这是实话。不过你们这个同学不孬,昨天上午去我们单位,被围了……”

“手气不错哦,”孙敦全摸出皮夹子,心里计算该掏多少,正在这时,手机响了,是吕绮打来的。

“你说的有道理。但国企规矩太多了,就是一把手也不自在,哪里比得上私企的老板可以为所欲为?这样就限制了情节的展开了……”

孙敦全一觉睡到十点才爬起来。吃过老婆留的剩饭,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键盘上继续敲击他那个民国教育界的故事。由于他的惫懒,手头并无多少存稿,他的习惯是每天发两节,字数大约在五千字左右。这样,他每天的工作量也就基本确定了,不想断更的话,必须把这五千字敲出来。好在他是个闲人,除了他自己偷懒不干,并无外因打断他的工作。

孙敦全兴奋起来。那是构思一部作品特有的兴奋。于是,孙敦全抛下旧稿,开始撰写其新书的大纲。到印玉桃下班时,他竟然把大纲完成了。

“那是客气话。我记得他,他却不一定记得我了。当年你们是好学生,我跟他总共也没说过几句话。”

“答应补发了?”

他现在写的这部以民国教育界为背景的网文,恰恰犯了这个大忌。他设定的故事在30万字后便钻进了死胡同——没故事可讲了。

但写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有知识储备和阅历,否则就写不出动人的故事。情节或可虚构,细节则必须真实。你没在美国居住过相当长的时间,你就很难讲出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你没有当过县长,你就不会懂得县长每天都面对什么问题。老一辈的作家的创作态度是极其严谨的,柳青为了写《创业史》甚至到陕西当了好几年的农民。现在的作家当然没有那个劲头了,而且网络作家也没那个条件。孙敦全不是新手,他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细节对于作品的意义,所以才不惜重金去购置那些古籍,以期获得民国时期生活的点滴。

成绩令他沮丧。孙敦全的知识面很宽,机会成本的道理是懂的,你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如果你不干这个,肯定会干那个。便是去做个保安(邻居就有两个在银行当保安的),每月的收入也超过了他目前写书所得。

似乎是酒精后遗症,孙敦全今天的思路锈住了。一个小时过去只敲出不到200字,连一个页面都未翻过,而且还很不满意,干脆删掉了。

“要不说人家有水平呢?说了半天,让大家很满意,还没答应补钱。”郑权和了今天的第一把牌,是自摸,“老子也不管什么千刀万剐不和第一把了,交钱吧,七小对。”

吃饭时,孙敦全给印玉桃讲诉了他的新故事。

“我觉得你可以写写陶唐,但唐一昆就算了吧。”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