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之于身,其道乃真,谓之修真。
修时,见真实、得自在,是为修真。
修后,明本心、执变化,是为修真。
修真者终会超脱;但首先,得入静。
入静,不是让身体寂然安静,而是让念头湛然清净。
清净清净,何谓清净?不过是心流无碍、念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干净,神意得自由而现清爽状罢了——此时神意自足圆满,若人在身外返照观察自身,丝丝缕缕、里里外外皆是了了分明,如琉璃樽、若水晶石,若见念头自起伏如波涛万里,真我自岿然不动若银月一轮,此为内省、此为悬照,此为观自在,此为修行入境第一门槛也。
有一砍竹道人作词半阙,以为描画:
云散风停。天高月净。
浩荡万里长空。
著我扁舟一叶湖中。
念念无声。
念念无声。
此时表里俱澄清。
另有续竹道人唱和半阙,可惜已遗失不见。按下不表。
入静法门有万千,或吐纳、或导引、或止念、或存想、或数息、或盘坐、或念咒、或服药、或行气、或练武、或写字、或弹琴、或行走、或跪拜请神等等,总之让人精神内敛,专心致志,如如不动,让一个“真我”(或谓元神、或谓性灵等等)跳出被五官六感驱动的过程,反向去观察、洞见自我意识的运作、心念的起伏、身体的反应,从而体验自我存在与不存之间的微妙。
入静前准备万千,各种运作,其实入静只需一瞬。
一瞬入静,则可见幻。见幻,入幻,出幻,破幻。
所谓幻者,不存于尘世而存于心海者,不见于现实而见于念中者,没有实体但能响应,不经五官但能感人,幻觉、幻界,皆是存在。
诸君常读本书,细细品觉,或可启发慧根,一瞬入静,顿悟修行,如此,功归你,德归我,两相利益而道得矣!
如不能入静,则徒然矣。奈何,奈何!
——书院还愿道人记
———————————————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