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盛唐说
南宋开始,就有不少人认为词起源于盛唐,并直截了当地说起源于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南宋黄升编集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之一,选录了这两首词,认为“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明徐渭在《南词叙录》说:“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如“渭城朝雨”演为三叠是也。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如李太白《忆秦娥》、《清平乐》,白乐天《长相思》,已开其端矣。”
江顺治《词学集成》卷一引朱竹垞(朱彝尊)先生《群雅集序》云:“唐初以诗被乐,填词入调,则自开元天宝始。逮五代十国,作者渐多,有《花间》、《尊前》、《家宴》等集。”
也有把词的起源归于五代。南宋胡绩溪《苔溪渔隐丛话后集》:“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宋高宗),则尽为此体。”清先著、程洪在《词洁发凡》:“词源于五代,体备于宋人,极盛于宋之末,元沿其流,犹能嗣响。五代十国之词,略具《花间》,惜乎他本不存,仅有名见。唐人之作,有可指为词者,有不可执为词者。”
起源燕乐说
有的文人则从地域研究词的起源,分为宫廷说或民间说。
网上有篇文章叫《谈谈词的起源与律格》,作者就认为“词起源于宫廷歌舞则是无可质疑的”,因为“宫廷歌舞从商、周到唐、宋一直不断,汉代则设立了专门的掌管宫廷歌舞的机构乐府”,旧有的歌词不能满足需求,于是,皇帝便下昭征集文人来依谱填写歌词,这便是“词”的雏形。
当代学者更多地认为是起源于民间,认为教坊乐舞制度开始于隋,据记载,隋大业十三年十月于洛水之南置十二坊,唐高祖置于禁中,武则天改为云韶府,中宗复为教坊,唐玄宗开元二年另设内外教坊。可见,教坊曲与唐宋流行词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当代学者大都将词的起源定位于隋唐的燕乐。
章培恒、骆玉明在所著《中国文学史》“词的起源与敦煌曲子词”中认为,“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不仅说明了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乃是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源头”,而且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例如《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写得都很传神。
学者们认为,敦煌曲子词中的民间歌词均与唐宋词格式相当。隋唐时,燕乐发展成宫廷乐种,据《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坐部伎演奏的是“燕乐”。教坊乐舞制度经唐、五代、宋、元、明,一直到顺治十六年,停止教坊女乐,才用太监来替代。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称,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认为,“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文章说:“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
起源唐诗说
还有人认为,词是诗走下神坛后而兴起的产物。他们认为,唐代开元前后,诗体走向空前鼎盛,然后便衰败了,于是就出现了词。
南宋陆游跋花间集:“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趣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闳妙浑厚之作,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会有倚声作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岩,意气差近,此集所载是也,故历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盖天宝以后,诗人常恨文不迨,大中以后,诗衰而倚声作。”陆放翁认为,《花间集》的诞生,是因为唐宣宗至唐懿宗的大中年间“诗家日趣浅薄”酒桌间便出现倚声填词,这些词“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岩意气差近”,于是收之成集。
但陆放翁却忽视了一点,就是唐词最早出现在开元或至德年间,最有名的是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清平乐》等,白居易也填词30多首,都在大中之前。天宝间张志和也是非常著名的词人。
明俞彦把词命名为“诗余”,他在《爰园词话》解释:“词何以名诗馀,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词亡然后南北曲作,非词亡,所以歌咏词者亡也。谓诗馀兴而乐府亡,南北曲兴而诗馀亡者,否也。”清张惠言《词选序》说:“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之以词,故曰‘词’。”
清王国维也认为是诗衰而词兴。他在《人间词话》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即久,染指遂多,自成俗套。豪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