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保国上还从战场上带回了个媳妇,叫于翠屏,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听说全家都没了,在黄保国复员回家的路上遇上的,看黄保国人实诚,年纪也相当就跟着他回到了村上,成了黄保国的媳妇。媳妇就是普通的媳妇,说不上漂亮,也说不上丑,反正就成了家了。不过一直没生孩子。三年前村长去乡里回来的路上,倒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捡了个男娃,带回了家,由于夫妻俩年龄也大了,不可能再生孩子,便把这孩子当成自己亲生的一样,还给孩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黄思进。
思进从小便不太哭闹,喝饱了米油(煮米粥上面的一层)就呼呼大睡,搞得夫妻二人觉得孩子是不是有问题,还特地带着黄思进去了趟县城里的大医院,结果来回花了两天时间,医生检查说这孩子没问题,就是有点懒,不太愿哭而已。夫妻两只好作罢,带回来,用米油和红薯这么养着。今年已经三岁多了,具体多多少,村长也说不清楚,反正自己养了三年。孩子长得很水灵,至少比村上其他孩子水灵,就是不怎么讲话,最多喊着爸爸和妈妈,其他的就不愿多说。其他孩子到处跑的时候,黄思进总喜欢坐在角落,睁着一双大眼睛远远地看着,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搞得村长夫妻二人又怕儿子是个傻子,又带着儿子去了县城医院,可那年头又没什么智商测试,医生也只能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夫妻二人又长吁短叹地回了家。回来的路上,路过一个垃圾站,说是垃圾站,就是大家把垃圾推到一起的地方,风吹过垃圾,两本旧书被吹到了村长的脚下,村长也是认识字,一本是《三字经》,一本是《九章算术》还是认得的。便顺手带了回来。
回来后的黄思进还和平常一样,还是不太说话,也不太喜欢像别的小孩一样乱跑,倒是时常让她妈妈带到黄秀才上课的牛棚,黄秀才给别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他便坐在前排的地方,不哭也不闹,静静地听黄秀才讲课。
于翠屏要下田赚工分的,带着孩子也不方便,看黄思进喜欢呆在牛棚里听黄秀才上课,正合了她的意,于是黄思进成了牛棚里最小的学生。黄思进虽然小,却没有孩子敢欺负他,因为他们都得喊黄思进叔,甚至还有几个要喊爷爷的,连黄秀才都是他的兄弟。
牛棚里还有个特殊的孩子,这个孩子不是黄泉村的,而是隔壁郝圩村的,叫郝连仁,今年都十一岁了。听说他家原来是地主,父母因为特殊的原因,都死了,只剩这个孩子,不愿在自己村呆着,倒是喜欢来黄泉村,因为这里的乡亲不会欺负他,虽然各家过得也困难,但总会有人给他点吃的,已经在村里呆了好长时间了,村里人看他可怜,就让他住在牛棚里,到饭时的时候,走到哪家就在哪家吃。
郝连仁很喜欢黄思进,也跟着村里的孩子喊他叔,每次黄思进到牛棚时,他总是喜欢看着他,带他玩。黄思进好像也很喜欢他的样子,只是还有原来一样,不太说话。
黄秀才并不是真正的老师,那看着老师都在城里,乡村学校更少,乡里在六十亩南边大约六七里地的于安镇上有个学校,可惜太远,也没人愿意把孩子送去,就让黄秀才在村里的牛棚里给孩子上课。黄秀才只按自己原来学的内容教孩子,当然得从三字经开始。孩子们是没书的,黄保国从县里捡回来的那本旧书倒成了黄思进的宝贝。
黄秀才最近生病了,还病得不轻,当然也就不来上课了,孩子们就成了游莺。大点的孩子上山打鸟,下河摸鱼去了。小点的则三三两两地集在一起玩耍。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