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有效,都有效!前辈的丹药都是神丹!”宋师傅道。
穆东伸手从怀中又掏出两个小白瓷瓶,递给宋师傅道:“这一瓶有两颗续命丹,留你们备用,你服过,知道这药的功效,但有气在,便可续命。另一瓶有两颗驻颜丹,丹效如丹名,凡人服了还可让容颜倒流些许时光,十年之后,你二人隐匿江湖时再服用。”
“驻颜丹?啊,前辈大恩大德……”宋师傅声喜,忙躬身要拜。
穆东抬手拦住,“宋师傅,莫要这样说,还要辛苦你们十年光阴呢。”
宋师傅道,“前辈,我们的命都是你救的!放心,有我二人在,拼尽性命,定保赵、江两家十年平安!”
穆东道,“你的话,我信。只要保他们夫妻就好,他们的孩子顺手照看一二,其他人等不管。”
“是。”
穆东道,“他们若生男孩,大些你可教他们些拳脚,强身健体即可,若是块材料,也可教些心法剑术之类,但不可教孩子显露于外、逞强斗勇,也不可耽误孩子学文读书。若生女孩,就算了,随孩子的喜好。”
宋师傅道,“是。前辈吩咐,我一字不落已谨记在心。”
穆东看了看天色,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惜没看够,却不能再看了。你去吧,莫要忘了我们的约定。”说罢,他起身向宋师傅弯腰拜了一拜。
宋师傅急忙躬身还拜,又问道,“此生不敢忘!不知此生能否再见前辈?”
穆东笑道,“十年之后,待我寻得美酒佳酿,自会来寻你。”
“好!十年之后,后会有期!”宋师傅拱手一笑,跃下小丘,只三五个跳跃,便消失在远处。
穆东目送他远去,又坐下去看那沉沉落下的夕阳,喃喃自语道,“十年之后,真的后会有期吗……”
宋师傅刚走,大黄狗爬上小丘,趴在穆东身边,支起头,陪他一起看夕阳。
一人一狗就这么呆呆的看着,霞光照在他们眼睛里,有些光彩,却渐渐不再明亮。
不一会,夕阳尽没,天边留些残白。
穆东摸摸大黄狗的头,“我去半瓢寺上香说几句话便去牧都,明天还要和吴先生喝茶,然后见几位故人。你回去吧,说我去去便回,让他们勿要生忧。若不放心,可让雀姑后天在西门外荒原接应我。”
大黄狗嗯叽了一声,穆东道,“好。”
大黄狗又嗯叽了一声,便起身跃下小丘而去。
半瓢寺传
梁城东门外三里有一寺,曰半瓢寺。
牧宣威十二年夏秋,梁城大旱。地龟裂,树枯败,山如烫石,鸟兽俱无,地如焦土,颗粒无收。梁城太守梁守仁率官员、百姓,于梁城南门外设坛祈雨,一月无断,然风未增一丝,云未现一片。百姓绝望难撑,哭天抢地,几欲卖儿鬻女,背井离乡以避难。
恰有一高僧云游过梁城,拄杖托钵,求水解渴。太守梁守仁见其枯瘦如柴,唇裂肤焦,命若游丝,遂取祭坛上仅存之半瓢水,供其饮。饮毕,高僧云,其有法祈雨。众人疑,独太守梁守仁信。遂依高僧之法,移坛至东门外三里处。
高僧整顿僧衣,庄严法相,登坛念祈雨咒。
一咒毕,风起。
两咒毕,云现。
三咒毕,雨落。
雨落七日方止,万物复苏,山野披绿。百姓皆称高僧为神僧下凡,自发于祭坛上建一寺敬香。寺成,太守梁守仁拜求高僧赐名,高僧不应。
冬,瑞雪普降。高僧拄杖离寺而去,太守梁守仁率官员、百姓随三十余里送行。太守拜问高僧法号,高僧曰,我乃云游和尚,法号不提罢了。太守再拜求寺名,高僧笑而不语,以杖代笔,以雪为纸,写“半瓢寺”三字,即为寺名。
高僧既云游而去,百姓复自发募资,塑云游和尚拄杖铜身相于半瓢寺。百姓勤敬香火,但有所求,心诚必验。
宣威十四年,牧宣威王闻听此事,特遣太子(牧昭德王)与大王子赴半瓢寺敬香,并恭请云游和尚拄杖铜身像往牧都白马寺供奉,另调国库专银,重塑云游和尚拄杖金身像于半瓢寺。
金身像成,更有邻城乡民,过路旅人,专程前往敬拜。半瓢寺一时香火不断,人流络绎,足踏损寺阶。
——《梁城地方志·半瓢寺》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