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次大战并不是一开始就利于清廷的。按照战事程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崇祯十四年上半年以前可作为相持阶段,在这个时期虽然形势紧张,总的态势却保持着平衡,双方你来我往,小规模的战事不断。虽然交手频繁,却互有胜负,明军此时还未漏出败象。在此间,后来大名鼎鼎的吴三桂开始崭露头角,在当年四月的乳 峰山一战中以少胜多,力挫清军,斩获颇丰。也是松山战役中明军为数不多的痛快淋漓的胜利。
以当年下半年开始,松锦会战进入高潮,当年七月,形势突变,本来双方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前面所述,崇祯顶不住国内混乱和朝野上下的压力,决定孤注一掷,进行决战。如果统帅换成袁崇焕,那么这场战役未必会输的如此惨,可洪承畴虽然也是大才,但为人却过于谨小慎微,突然让他出击决战,等于是强行改变一个人早已形成的习惯,指挥战斗之时必定难以掌控全局。况且洪承畴的个人魅力要逊袁崇焕不少,因此一旦战事不顺,便弹压不住手下的部队,溃败必然之事。
昔日百度有云,崇祯十四年秋,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全军震动,决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
至此,洪承畴成为瓮中之鳖,第二阶段遂告结束。自松山被围,到次年二月城破洪承畴被俘再到四月间最后孤城宁远城破,可作为战略决战的最后部分。松锦大战的结果是:洪承畴、祖大寿等一批明军将领被俘降清,吴三桂带残兵由宁远退守山海关。明军的十三万精锐边军被歼灭五万余人,除吴三桂赖以成名的最后的三万关宁军外,其余尽皆溃逃。
当然,以上所列都是历史上最终发生的事件,当时还没有出现。不过在朱浩看来,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后,很多事都与原来的历史不太相符。如果自己对辽东战事不管不问,则结果必然如此,因此打定主意要介入辽东事务。不过如何介入,何时介入却需要好好研究一番。
目前,双方正在战略决战的上半场,暂时还是不要插手为妙,等待双方拼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再往满清背后插上一刀,捞取最高利润,才是他的最终战略目的。依照时间的发展顺序,现在就要准备,不过要到年后洪承畴支持不住的时候才能动手。
至于中原的民生问题,也不得不考虑,虽然朱浩也不情愿给崇祯擦屁股,但人命关天,他再小气也不能拿万千无辜百姓的性命作为赌注。因此徐州地界的瘟疫控制住后,需要改变战略计划,将支援其他灾区,拯救百姓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力争在年底前最大限度的控制住中原糜烂的速度,这也是争取民心的好时机。
朱浩这边盘算的不错,他却不知远在千里之外,辽东沈阳的清宫中,皇太极也在研究他的资料。此时正是崇祯十四年八九月间,明清松锦会战正进入白热化,在刚刚结束的塔山之战中,皇太极不顾身体染病,带病驰援前线,坐镇指挥,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击溃明军主力,将洪承畴困在松山城内,取得决定性一战的胜利。
大势已定,已经几个月没有好好休息的皇太极将指挥权交给多尔衮和阿济格后,便回到沈阳宫中,一面调养身体,一边研究最新的关内情报。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