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队与二队之间是一大片荒芜的湿地,种水稻很理想。于是我们铲草烧荒,挖沟排水,再深翻爆晒,以备来年春耕,解决粮荒,是全场的重要任务。一、二、四、五、六队负责砍新坝、开梯田,为种橡胶做准备。
我们住的地方也许地势太低,到了雨季,天天下雨,室内成了“水牢”,湿气太重,日久天长,工人们普遍患风湿病,我的关节炎也发作了,疼得下不了床,行走困难,但不能小病大养呀,就撑个拐棍上班。
第二年水稻大丰收,但天天下雨,新谷上场,无法凉晒,谷子都堆放在各家各户,地上水气重,许多谷子发了芽,即使房前屋后挖沟排水也无济于事,场部干部也只有干瞪眼。这年损失太大,以我三队为最。
由于我们都是外省人,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各队犯病的人激增,场部卫生站人员经常下到连队巡回治病,一时也难凑效。原因一是缺乏营养,二是湿气太重,两者诱发许多疾病,现在自然灾害多,物质匮乏,生活非常艰苦,大家都在努力改善生活。
场长王三海是个“现实”主义者,有远见卓识。为改善职工的生活,他立马动员各队大种水稻、红薯、苞谷,大养猪,大养鱼。号召全场干部职工,机耕改土,造水平梯田,多打粮食,他蹲点二队搞实验,一天到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挥何处挖鱼塘,何处种红薯,又到我三队坐阵,督促挖鱼塘、建猪栏,及时种下红薯、苞谷。勐巴拉西气温高、湿度大,虽是八月份下种,仍能收获。
老场长整日在工地,日晒夜露地督促拖拉机翻土或筑坝,饿了就吃工人送来的食堂“饭菜”,他有严重的胃病,吃不了多少。工人回去休息了,他仍守着拖拉机手不停地耕地、挖鱼塘,累了就靠在田埂上坐一会儿。一、二个月没命地干,别人劝他回去,他总放心不下工地建设,认为要抢时间,无人可替代得了,直到样板机耕地、鱼塘、猪圈全部完工了,他才拖着极度疲乏、瘦弱的身子回到场部。
老场长考虑长远,为全场职工谋幸福。他派人去学养猪,学先进的饲养方法,又派人去学养鱼,学习繁殖、速生、速长新技术。他为工人和农场的长远利益操碎了心。他常说:“国家把这么多的工人交给我,我不能不负责任啊!”
翌年,粮食多了(国家规定三年内农场粮食要自给一半),鱼也多了,职工生活得到大大改善。每个生产队都有许多鱼塘,二队、三队最多,三队的水田还可充分利用孟那水渠长流水养鱼。我们养的鱼主要是瞿国进口的热带鱼——罗非鱼。这种鱼繁殖力强,生长快,只要水温在摄氏十四度以上就能生存。
勐巴拉西年平均气温21度,罗非鱼终年可以生长,放养两个月就达到每尾二三两重。如果有米糠、猪粪、螺蛳、蚯蚓等喂养,一年内每尾可达一二斤。罗非鱼无论清炖、煎烤、红烧都好吃。这种鱼类似豫章省的鲫鱼,肉嫩、味美、鱼刺少。后来农场学会了自己繁殖草鱼、鳙鱼、鲤鱼等大型鱼类,这样,农场职工餐桌上鱼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了。
王三海是个脚踏实地的务实派,他提出的“以短养长,以短促长,长短结合”的发展经济策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我场经济大发展。
“短”就是多种经营,多种短期作物,如养猪、养鱼、养鸭,种红薯、苞谷、木薯、花生、黄豆、蔬菜等,解决工人能吃饱、吃好,餐桌上有肉、有鱼、有蔬菜问题,让工人身强力壮,减少病号。“长”就是按国家计划大搞橡胶种植,以种橡胶为主,胶林中间种茶叶树、水果树。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