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玩意终须落声嗨 > 当今中国为何不能再出现一个“李白”?

当今中国为何不能再出现一个“李白”?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以上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开》整合以后的。下面我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拆开了看看,是不是也很有现代诗的感觉(我就用第一段好了,比较公平,因为后面景物描写改成诗太容易了):

“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在这满月的

“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模样(原文是‘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小小改动了一下)”

改成了这种形式完全没有影响。这是因为现代诗的松散结构本身就模糊了散文和诗的界限。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现代诗出现,而且其中的语言也更加“平易近人”: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这首诗(?)来自于赵丽华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我是不知道这个诗句哪里好,不过好像看过诗评:“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十三个字,描述了诗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举目无亲,做起自己往日喜欢吃的家乡馅饼,活生生地构筑了一个十分立体的‘境’,抒发了一种客居他乡的孤独状味,嗅到一种浓烈深刻的思乡情思,令人读完觉思良久,倍感心酸。”我不知道写这个诗评的人是谁,可能是作者自己吧。毕竟从这首《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来看,作者应该很自恋。

三、新媒体的发展壮大

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以其极高的自由度和开放性迅速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而这种新媒体也未如我这样的“写手”提供了“自娱自乐”或是“娱乐大众”的空间和条件。网络上越来越多的文学资源也未文学艺术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但是,就如同白话文和现代诗一样,这种新媒体更进一步地拉低了创作者的准入门槛,也跟更多的“创作者”提供了媒体造势、自我包装、哄抬物价的便利。

在新媒体发展之前,作家是一个职业,是一个可以通过好的文章养家糊口的正规、正当职业。不要觉得民国时期文化人有多穷酸,他们真的很有钱。如果没钱的话鲁迅拿什么买了一栋楼雇了佣人养活他的女学生小三?当时一块银元可以够一家子十来号人去吃一顿燕窝顺便坐黄包车回家还有富余,那时候鲁迅一个月的稿费折算为现在的货币(综合考虑购买力)大概是三十万到八十万(最少的一年和最多的一年,鲁迅是自由撰稿人,收入跨度比较大),而且他拿的稿酬不是最高的,梁启超、胡适之流可以轻松上百万。但鲁迅的的确确是单靠笔杆子挣钱的(他当老师的时间不长,而且做老师的收入和稿费比起来不算什么),只有文章写得好你才能挣更多的钱,你才更出名。

在新媒体发展的当下时代,作家或者被称为自由撰稿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正规职业了,而是一种副业。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而“作家”本身也不会再把写作当成一种工作了。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某某歌星或者某某影星、某某运动员出书了,然后热卖了。冷静下来想想,难道他们真的写得很好吗?有多少人是冲着他们的明星身份去买的呢?更多的人买他们的书其实是追星的不同表现罢了。那么文章写得如何似乎不是重点了。另外,网络作家也成为了“作家”阵营里的中坚力量,不仅人多,而且常有精品。但是其中也不乏存在各种文章不好但精于营销的人才。比如我在某网站上连载的小说,下面的回复都是各种求回访、求回复的人。我曾经好奇地点到他们的链接里看过,访问人数真是挺多的,可我这里就是冷冷清清,因为我从不做这种工作。在现在的网络小说阵营里,茫茫人海之中,不用些手段是不可能被人发现的。就好像崔健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我们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被用来交际,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我们也不能全部用在自己的事业上。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作家已经不是“现有好文章才能出名”的发展模式了,而变成了“先有名气才有人看你的书,如果写得好你会更出名”。就像第一点里说的,信息的新陈代谢速度太快了,总是需要些方法让别人关注到你。

可,如李白之类的大才,如此狂放不羁、心高气傲之人,可愿意屈尊做如此的行为啊?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