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臣刘宗周于崇祯二年尝言:“今上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
刘宗周于崇祯八年又言:“今上虽锐意求治,而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未暇讲求,施为次第犹多未得要领者。
先属意于边功,后而罪督遂以五年恢复之说进,是为祸胎。
己巳之役,谋国无良,朝廷始有积轻士大夫之心。
自此耳目参于近侍,腹心寄于干城,治术尚刑名,政体归丛脞,天下事日坏而不可救。
厂卫司讥察,而告讦之风炽;诏狱及士绅,而堂廉之等夷;
人人救过不给,而欺罔之习转甚;事事仰成独断,而谄谀之风日长。
三尺法不伸于司寇,而犯者日众,诏旨杂治五刑,岁躬断狱以数千,而好生之德意泯。
刀笔治丝纶而王言亵,诛求及琐屑而政体伤
。参罚在钱谷而官愈贪,吏愈横,赋愈逋;敲扑繁而民生瘁,严刑重敛交困而盗贼日起。
总理任而臣下之功能薄,监视遣而封疆之责任轻。
督、抚无权而将日懦,武弁废法而兵日骄,将懦兵骄而朝廷之威令并穷于督、抚。
朝廷勒限平贼,而行间日杀良报功,生灵益涂炭。”
译文:当今陛下虽然决心寻求治理,而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之道没有时间研究,施为顺序还多未得要领的人。
首先注意到边功,后来,罪督就以五年恢复的说法进,这是造成根源。
己巳之战,国家没有好主意,朝廷才有积轻视士大夫的思想。
从这些感官参与在近侍,心腹寄托在干城,治疗方法尚刑名,政治体制回归琐细,天下的事一天坏而不可救。
厂卫司稽察,而揭发之风炽盛;下诏狱和士大夫,而堂廉洁的相等;
人人救过不给,而欺骗的习惯变得很;事事仰赖独断,而阿谀奉承之风日长。
三尺法不伸在司寇,而犯罪的日益增多,诏令治罪刑罚,每年亲自断案以数千,而好生的道德意志泯灭。
笔治丝纶,王说亵渎,索求和琐碎而政体伤。
参惩罚在钱粮而官越来越贪婪,官吏更加骄横,税收更加拖欠;
严刑拷打繁多而民生憔悴,严刑重敛交困难,而盗贼一天比一天起。
总理职务而臣下的功劳不能少,监视派而疆域的责任轻。
总督、巡抚没有权力而将太阳懦弱,武弁废弃法治而兵天骄傲,将弱兵骄横而朝廷的威严命令都被困在督、抚。
朝廷约束限平贼,而在隔一天杀死了良报功,生命更加困苦。”
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了崇祯施政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崇祯的倒行逆施已经耗尽了大明元气,以至于南明无力回天。
从上面可以看出崇祯的心理本身比较阴暗,可能很缺乏同理心。
具体表现在对大臣无比刻薄,赏罚不公,不会笼络人心上。
他对大臣很多时候是充满敌意的态度,而不是努力合作。
这不能怪他,毕竟他从未受过一天皇储的教育,是临危受命当了皇帝,自然不会治国,也并不会和大臣相处,生生把人心弄没了。
洪承畴,字彦演,又号亨九,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明清两朝重臣。
明末,洪承畴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立功,但在松锦之战中战败,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清朝。
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洪承畴建议清廷“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洪承畴少年因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母下帮做豆干,每日清晨走街串巷叫卖豆干。
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
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刻苦,奋发图强,博览群书。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老师赏识。
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读书。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