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新任务,显示:初级校园任务、三国,有两种任务。
那个男儿没有过三国梦,涂山点击了三国。
显示为三国赵范,另有选项三个:史实、三国志、三国演义。
涂山以往认为三国志就是史实,不料想居然仍然不是。既然三国志都不是史实了,那史实,真的是很难琢磨了。
涂山想了想,最终按下了演义按钮。
这是因为,涂山记得最全的,还是演义。演义进程,涂山才能更好地料敌机先。
任务内容:改变赵范的窝囊人生。
备注:不需要维持原主人设。
不需要维持人设,太好了。转念一想,这样的任务,也不可能维持人设。把一个窝囊的人,变成一个英雄人物,是任务的要求。如果还要求维持人设的话,岂不是英雄人物跟窝囊的人性格一样了?
——
点击做任务按钮,仍然弹出了一个选项:该任务使用2点寿命点数,可将进入世界的时间点提前很多。使用or不使用?
当然选择使用。
眼前一黑,再一亮,就到了任务世界。
睁开眼睛,周围没人,环境相对安全。房间的陈设,差不多就是三国时代。
之所有说差不多,是因为,这是演义世界,还不是史实。
既然很安静,那就接收剧情吧。
剧情很短。说的是,历史上真有赵范这个人。
他的主要事迹,就是将自己的寡嫂樊氏介绍给赵云,被赵云拒绝了。
——
赵云拒绝的理由,当面说的是:“我和你赵范同姓,你哥哥就像我哥哥一样,所以和你嫂子结合似乎不妥。”背后说的是:“赵范其实是被迫投降,他的心思并不可测,天下好的女性不少,我何必真的要如此呢?”
三国志的进程是:后来赵范果然如赵云所料,有异心逃走了,赵云也没追,后来赵范不知所踪,消失了。
三国演义的进程是:赵范因此惊恐,设计欲害赵云,反被赵云所擒。刘备释放了赵范,让他仍然担任桂阳太守。
——
涂山认为,赵范把二婚嫂介绍给赵云到底是好意还是歹意,得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去说。
在现代,二婚女子是会贬值的。在古代的许多朝代,二婚女子甚至被贬得一文不值。但恰恰是秦汉三国,二婚女子价值千金。
别的不说,且说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立吴氏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立吴氏为皇后。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去世,太子刘禅即位,尊嫡母吴氏为皇太后。延熙八年(245年),吴氏去世,谥号穆皇后,葬入刘备的惠陵。
吴氏是谁呢?
她叫吴苋(?—245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
吴苋早年丧父,其父生前与刘焉交情深厚,所以全家跟随刘焉来到蜀地。后刘焉听相面者说吴苋有大贵之相,就为儿子刘瑁迎娶吴苋。刘瑁死后,吴苋成为寡妇。
所以,赵范的嫂嫂樊氏,并不因为寡居而贬值。赵范介绍寡嫂给赵云,并不是包藏祸心。
——
然后是“我和你赵范同姓,你哥哥就像我哥哥一样,所以和你嫂子结合似乎不妥”的理由。
同姓就是兄弟,甚至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真是如此吗?当然不。
否则,为什么赵云背后说的话不同呢?
赵云与赵范同姓,虽然结拜,但却不是真的血缘兄弟,从当时的公众道德角度看,赵云能否娶赵范的寡嫂?
这方面没有史料支持,只知道五胡十六国时期能,现代也能,但不知道三国时期能不能。
不过,史实虽然不知,却可以往演义中去寻。
当时,赵范说:“弟常劝其改嫁。嫂曰:‘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
赵范那番话,陈述了樊氏改嫁的三个条件。其三,就是“要与家兄同姓”。
“先兄弃世已三载,家嫂寡居,终非了局,弟常劝其改嫁。”但樊氏却以三个条件拒绝改嫁。由此可知,那三个条件必然符合当时的公众道德。
既然如此,赵云以“同姓”为由,拒绝迎娶,就是借口了。
明晃晃的借口,赵范为什么不反驳?
也许就涉及到地位和武艺了。
赵云心中到底想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处啥女情结”,还有人说赵云暗恋孙尚香。那些都不重要;这是因为,赵云本来就具备拒绝的权力,就算不讲理由,他同样可以拒绝。
感情的事,就是如此,并不是合适就必须迎娶;也不是你爱上了我,我就必须爱你。所以,赵云这儿,只是理由有问题,但拒绝没问题。
——
赵范的异心,史实上逃跑的那个,还真谈不上。
演义里,赵云拒绝的时候,“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过分了!
分明是作者一时恍惚,把明朝的公众道德,搬到了三国。
值得“厉声曰”的事,必然是不符合公众道德的事。也就是“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中的“乱人伦之事”。但可惜,如果真不符合三国时期的公众道德,赵范早就反驳樊氏,樊氏也早就改嫁了。
因此,“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过分了。
赵范,本是没什么根底的人。介绍樊氏,有拍赵云马屁的嫌疑。
赵范心中可能有很多想法,其中最不堪的部分,就是想要攀上赵云,拉关系抱大腿,然后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些。
结果,大腿没抱上,大腿反而还怒了。
这种事的正常发展应该是,赵云同意,好事;赵云不同意,也不会成为坏事。
结果反常了,赵云怒了,坏事了。
后文——
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
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
诸葛亮、刘备都赞成的事情,难道还会是违反公众道德的“乱人伦之事”?
所以,赵云不该发怒。
——
演义中的赵云,平时是不是个喜怒无常、动辄发怒的人?不消论证即可知道,不是。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赵云此时之怒不正常。
这种婚嫁之事,可以拒绝、可以不同意,不需要说明理由,更不需要发怒。
——
赵云发怒之后,吓着了赵范。然后赵范就与陈应、鲍隆设计,想害赵云。
他们想的是,双方对阵,赵范搦战,赵云应战,然后陈应、鲍隆从赵云背后杀出,“擒之”。
哪知赵云识破了陈应、鲍隆的诈降之计,置酒将二人灌醉,审问其手下,得知诈降真相。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