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临别之际,老师祝福大家,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考出好成绩,都可以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希望你们以后前程似锦,希望你们心怀信仰,有梦天堂。”
——
雷鸣般的掌声过后,李老师仍然留在讲台。
然后,他开始唱歌了。
他唱的,居然是《栀子花开》!
这首歌的歌词很简单。除了一句“难舍的你害羞的女孩”涉嫌爱情,其余都是离别。
一开始,是李老师一个人在独唱。唱着唱着,会唱的同学们就有跟着唱的。到后来,几乎成了大合唱了。
光阴好像流水飞快,
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
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
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
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唱完之后,好多同学才发觉,自己已经满面泪痕。
——
“来,同学们,愿意唱的,都上来唱,文娱委员带个头!”说完,李老师就下了讲台,站到了教室的门边。
文娱委员杜宏亮被点名,没有迟疑,立即上台,唱了一首老歌《祝福》。
这首歌算是表现离别的经典歌曲了。
唯有缺憾的是,歌曲中,没有离别的背景。可以解释为,因为毕业而离别;也可以解释为,因为分手而离别;还可以解释为,因为死亡而离别。
阅历丰富的人,往往带有司空见惯的特性,显得有点冷漠。
涂山就是这样。都这个时候了,还能东想西想。
四班的同学,当然不是这样。大家都沉浸在离别的悲伤之中。
——
继李老师和杜宏亮开头之后,班里唱歌较好的同学,有男生有女生,都一一上台,唱了很多离别的歌。
坐在下面的同学,会唱的,也都轻轻的跟着唱。
唱着唱着,台上有些男生也有因为哽咽而唱不下去的,女生这种情况更多。
人都是这样,明知道路的尽头是离别,仍然欢快的朝前走。
直到离别的时刻到来,这才不想离别。
可是,大家面对离别,又似乎没有什么办法。
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避免。
所以,此时只能寄情于歌,寄情于诗,寄情于眼泪。
——
陶敏思也上台了。
她,虽然是转学生,虽然只在四班呆了一个学期,但却是四班里面“长得最美+成绩最好”的一个。
三模下来,班内涂山第一,曾静晗第二,陶敏思就是第三。
她唱的也是一首老歌,歌名叫做《祝你一路顺风》。
这同样是表现离愁别绪的歌曲,但这首歌没有沉浸于离别,而是跳出了离别,唱出了对朋友深深的祝愿,其格调,又高了一层。
此时,四班的同学自然是品不出来那些格调的。
他们只是感觉,这首歌的悲伤,要淡一些。
淡一些的悲伤,由淡淡的陶敏思来唱,合适极了。
歌曲中的美好祝愿,都幻化成陶敏思美丽的脸庞,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
——
“马正文,来一个!”“马正文,来一个!!”
讲台上,一个涂山不熟悉的同学起哄,下面的同学们轰然响应。
前面都是唱得较好的同学,也都是自愿上台的。
此刻开始,化主动为被动了。
当然,被点名,其实也是同学们的一种认可。
大家觉得你有名,才会点你的名。
涂山,通过三模成绩,已经蜕变为学神。高考在即,点涂山的名,正常。
——
被点到名的涂山,就上去了。
左右一望,没有乐器。
“看什么呢?是不是要伴唱?”问话的,是应子悦。
“我看有没有乐器。”涂山说。
几个同学往李老师望了一眼。李老师笑着摇了摇头,表示没有。
涂山说:“我不会什么歌曲。硬要唱,就只得现作一首。可能会耽误一点时间。”
“那就先让曾静晗唱!”同学们立即转移了起哄的方向。
涂山则拿出笔记本,立即写歌。
——
曾静晗的歌,很快就唱完了。
同学们又起哄,要涂山唱。
这回,涂山不方便再推辞了。就说:“歌词拉通了,时间太赶,不顺口的,来不及改,只好就这样了。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一首《临江仙》(原创,不是抄的,但时间紧,没有校对平仄)。”
门边李老师被吓了一跳。写歌就写歌嘛,居然填宋词。
涂山开始唱了——
熙熙攘攘听风,三三两两坐堂。长烟落日晚来窗,轻霭笼芳树,微澜满香江。
记得操场树林,标卷五三黄岗。食堂饭菜不咋香,当时不明白,只知向前闯。
李老师算是老学究,粗略一听,就发现好几处不合平仄。发现错误,本来应该不高兴;但又因为涂山创作的时间很短,而松了一口气。
松那口气的意思是:还好,不是鬼才。
——
四班的同学们没达到李老师那个程度。他们图的,就是热闹,而不是文学艺术。
所以,同学们普遍感觉涂山这首歌不过瘾。
当即就有人站起来提问:“请问马正文同学,你能不能谈一下你的早恋。”
这个话题一经提起,顿时全班拥护。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