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明明白白我的清 > 第二十四章 熊蛮子祭剑抚民心 李家子无能丢家园

第二十四章 熊蛮子祭剑抚民心 李家子无能丢家园

熊廷弼在辽阳和沈阳办的几件大事很是有效果。先是在辽阳逮捕了知州李尚皓,劝回了从沈阳等地逃过来的军民;后来又在沈阳斩杀了逃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等,收编了以万计逃跑的士兵,撵走了败军之将李如桢。他的这些做法稳定了军心,也安定了民心,同时也顺应了圣意。

熊大帅在安定民心,稳定军心的同时,也想着开始着手整顿辽东防务了。主要是大规模地铸造兵器、修筑堡垒。可是想归想,做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

熊大帅在领过了长时间的基层调研之后,发现了他所面临的问题--缺钱,缺粮,缺兵,敌人多,难民多;概括起来就四个字--三缺两多。当他把辽东的情况上报朝廷后,皇帝压根儿没理他,只是下了一道圣旨,让他自己去想辙。熊大帅当时特别想打人,后来一想,也没什么人可打。正发愁呢,部下韩原善跟他说:“大帅啊,咱手里捧着‘皇上’--尚方宝剑,咱干嘛怕这个啊,有了这个不会动的‘皇上’,这些钱,粮,兵还算个事儿吗!”

熊廷弼一想也是,遂说道:“你这小子,平时不务正业的,馊主意倒是不少。你说的对,我有尚方宝剑,我怕谁!”于是大刀阔斧地在辽东大地上搞了起来。

早年熊大帅巡按辽东时,正好赶上大旱,经年不下一场雨。于是熊廷弼为民请命,求来甘霖。因此他在辽东百姓心中威望很高,名气也很大。

凭着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和名气,熊廷弼劝慰四蹿的难民:“我说乡亲们哪!你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大明政府啊,不要再满处瞎跑了,跟我回去吧!回家种点地,做点小买卖,一定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现在的状态和登泰山是一样的,道路是很曲折的,但是前途却是光明的。你们现在一窝蜂地往关内跑,我听说关内人很欺生。何况你们冷不丁一去,人生地不熟的,日子一定也没有在家乡好。如今我来了,我可以跟你们保证,有我在这儿,谅那努尔哈赤也不敢来抢你们的东西的。”在熊廷弼的忽悠之下,辽东的民众想要入关的问题得以解决。

解决了流民四蹿的问题,紧接着就得解决粮饷了。他通过朝中的一些关系搞到了点儿军饷,但是对于解决辽东这个烂摊子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这为数不多的粮饷能够用在刀刃上,熊廷弼把士兵们分成了三等,根据等级配给粮饷。具体来说,用来进攻的士兵每日每人发一钱银子,用来防御守城的士兵每日每人发八分银子,民兵和预备役每日每人发四分银子。这样一来,各个兵种各司其职,训练手段也不相同。一方面缓解了缺饷的压力,一方面调动了士兵们操练的积极性。此举使昔日颓废的辽东局面变得焕然一新,也解决了缺钱、少粮、短兵的尴尬局面。

现如今粮饷兵该有的都有了。要打胜仗靠的是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现在软件齐活了,熊大人开始准备硬件了。

首先,熊大帅第一时间加强了辽阳城防,一时之间辽阳“城高厚壮,屹然雄峙”。他又命民兵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每道壕沟宽三丈(大约十米),深两丈,里面灌满河水,以此来阻挡敌人前进。辽阳防卫空前加强,完全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

其次,为了对努尔哈赤形成多元覆盖。熊廷弼把自己的军队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屯驻在叆阳、清河、抚顺、三岔口、镇江(今丹东)和柴河,每个地方驻军三万人。六路大军互相策应,彼此间可以首尾呼应。如果恰逢后金军出来觅食,可以截其去路;如果后金军来扫荡,也可相互支援。这几支部队一方面防备后金军偷袭,另一方面也经常到后金的地盘骚扰,使后金军不能正常地从事生产和生活。

有了坚固的城池,也有了可攻可守的军队,还缺最重要的一个硬件了,那就是武器装备。经过一年多的督造,至1620年九月,熊廷弼军中已有二百斤以上的大炮百余门,八十斤左右的大炮三千余门,百子炮千余门,战车四千二百有余,铁箭、火箭四十余万支,炮弹火药不计其数。军中还配备三眼火铳七千余支。三眼火铳这个东西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说无疑是高科技产品了。这个兵器是两用的,装上火药当枪使,不装火药的时候能当榔头使,用在骑兵身上是最好不过了。努尔哈赤在这个上面吃了不少亏。

有了兵,有了枪,熊廷弼胆肥了,内心也有点儿小膨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一天啊,他跟他的手下们说他想去抚顺关看看。听到这个消息,部下们比原来听到他说去沈阳劳军的表情还要惊愕。恨不得把熊廷弼给轰出去,如果老熊手上没有捧着“皇上”的话。我们的熊大人就是这么任性,真的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作死秀”。“作”得还特别高调,敲锣打鼓去的,还带着音响,放着“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后边没记住,就写这几句吧),给人的感觉好像全东北都解放了。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