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啊!咱接着对时任辽东经略、兵部侍郎杨镐杨大人进行访谈。前文提到杨大人因为在萨尔浒打了败仗而被世人诟病。本章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萨尔浒战役。
“杨大人,您昨天回家洗澡的时候想没想自己当年为啥子战败了吗?”
“哎呀,一言难尽哪!想当年我本没有与努尔哈赤抗衡的能力,无奈朝廷非得把我扔去辽东战场,让我情何以堪啊!我思索了许久,依然没想明白我为什么战败!……”
“您先等一下,刚才您说您没有和努尔哈赤抗衡的能力?此话怎讲啊?我可是听说您当年在朝鲜可是打过胜仗的啊!”
“打了胜仗是不假,只是个小胜而已。当年日倭进犯朝鲜,我朝以麻贵为总兵,我是都察院正四品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邢玠总督蓟辽军务。当时的日军进攻很是猛烈,几乎打到了朝鲜都城汉城。这还了得!于是我亲率大军从平壤赶赴汉城,大破日军。一方面解了汉城之危,一方面遏制了日军北进的步伐。史称‘稷山大捷’。其后,我乘胜追击,围日军主力于蔚山,无奈天公不作美,一口气下了十几天的雨。所以才导致了蔚山惨败。按理说我取得了稷山大捷,就是有一点小失败也没什么吧!可是架不住国内那些言官们的弹劾,非把蔚山惨败的责任甩给我,所以我后来因为这还丢了官。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朝鲜人可是明眼看清楚的,所以他们认为蔚山进攻失利并不是我的错,为这事儿还有人来朝廷给我求情来着!”
“等…等…等一下,杨大人,您刚才用到了大捷,那应该是大胜仗才对啊!怎么您说小胜呢?”
“小同志,你就别涮我了,你没看见下面这些拿着生鸡蛋、烂菜叶、煎饼果子对我虎视眈眈的人吗?我要说大胜,今天我还能回的去吗?”
“原来如此啊!那你说的这些有什么证据证明吗?我记得《明史》里可说的是蔚山惨败啊!”
“有证据,有证据,当年我离开朝鲜时,朝鲜国王宣祖亲率文武百官哭着把我送出了弘济院,百姓把我送到了郊外。后来听说还给我和邢玠建了祠堂。这都是记于《朝鲜李朝实录》中的。”
“哦?我听说你后来又去当了辽东巡抚,不巧的是打了败仗,丢了官,差点儿连命都送在了辽东,有这么一回事吗?”
“屁啊!那是朝中有人给我造的谣!我当时自知力有不逮,主动乞休的,在退休之前还打了几场胜仗呢!”
“那好,您能跟我说说您后来返聘之后的事吗?怎么调兵遣将?怎么运筹帷幄?又是怎么取得了萨尔浒大败仗的吗?”
“往事不堪回首啊!我当年是碰到了不听话的下属,又碰到了坑后来者的前任!你让我哭一会儿好不好?我委屈地慌!”
各位看官,咱们先让杨大人平复一下心情,让我来替杨大人回想回想他刚来辽东时的现状和他当年的战略部署。
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杨镐赴任辽东,任辽东经略。当年他到辽东时,本想一展宏图,哪曾想,别说宏图了,光收拾李成梁老司令留下的烂摊子都得有一阵子。
刚到辽东,映入杨镐眼帘的就是辽东的军队,也就是被传的神乎其神的辽东铁骑。然而此时的辽东铁骑,别说是军队了,连像军队都谈不上,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难民营嘛!这些都是杨大人后来回忆说的。当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军营里怎么收留了这么多难民啊?
一个小战士的话实实在在地打了杨大人的脸:“啥收留的难民啊!我们可都是正儿八经的战士,戍守边关的战士好不好!当年威震辽东的辽东铁骑就是我们哪!”
杨镐杨大人又在心里开始骂娘了:“刚被下属邹储贤坑了一次,到这又让李成梁给我害苦了,他居然留了这么一群精英给我。我要是拿这样的战士上战场,还不得被后金那群孙子笑掉了大牙啊!以为我们搁周朝穿越来的呢!”
让杨大人生气的远不止这些,当时驻守辽东的明军名义上有八万多人,而实际上能拉上战场打仗的多说一万来人。你在瞧瞧这一万来人,那就跟清朝末期吸食鸦片那些人似的。眼神深邃忧郁,走路都自带广场舞特效。
这就是我们军队的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全军的精神面貌。
“多年以来,边无战况。军备不修,戟朽戈钝,弓断镞锈。金鼓几欲绝声。偶遇厮杀,士皆两股战战,面无血色。”
这就是当时明军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国家的政治颓废,军队自然腐朽不堪。历史最终将明朝政治颓废的单交给了杨大人来买,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吧!
杨镐这个人,虽然后人对他评论很差,觉得他不会打仗什么的。但人还是很聪明的,不然当年也不会得到朝鲜各界的礼遇了。辽东的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知这些昔日的辽东铁骑肯定是无法担负扫平后金这么艰巨的任务的。拿出去打仗,人家说不定以为举行丐帮选帮主大会呢?这不是有损国体的事儿吗?回头肯定又让京城中那些言官给参一本。
鉴于此,杨镐开始进行全国海选,调集全国各地精锐,以图给后金以重击。既能雪了自己以前的耻辱,又打击了后金这一新生政权。
有了想法,就得付诸实践。杨镐花了整整九个月的时间调兵筹饷,从各地调集了二十多万人。士兵倒是有了,可是领兵打仗的将军还无从着落。于是杨镐请旨将国内仅有的几个一等一的高手悉数调到了辽东战场。这几员大将分别是老将辽阳总兵刘綎,第一任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铁岭总兵马林。
这四人各有各的特点,容我慢慢道来。
第一位,老将辽阳总兵刘綎。老刘在当时可是大有来头的,人送外号“刘一刀”。据说他抡一口重达120斤的大刀,是一百二十斤哦!想当年,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不过八十二斤!就这么一口刀,别说砍人了,就是砸也能把人砸死。可人家老刘愣是能“抡转如飞”,你说他这人够不够猛吧?打是挺能打的,可他也有毛病,平时喜欢贿赂贿赂上司,但这并不影响世人对他的评价。
第二位,第一任山海关总兵杜松。注意看,是第一任山海关总兵,为什么是第一任呢?因为以前是没有山海关总兵的,是明朝政府怕后金一路披靡京师不保,特设的山海关总兵护卫京城。杜松自十几岁开始就在军队里摸爬滚打,一直打到了总兵这个位子。想当年曾经打得蒙古骑兵找不着北,遂被人送了个“太师”外号给他,世称“杜太师”。后来因为一点小失败竟要自残甚至要自杀。最终怒而烧军火库,“荣归故里”。
第三位,辽东总兵李如柏。光跟你说名字你肯定不认识,因为他当年也就三十啷当岁。可要是我跟你说他的父亲,前任辽东总兵李成梁。那么李如柏小小年纪就当上总兵就不言自明了吧!想当年也是个拼爹的时代啊!
最后一位,开原铁岭总兵马林。可不是原奥运冠军马林哦。马林之所以能当上总兵的位置,也是因为他有个好父亲马芳。至于他的父亲当到了什么官,跟文章无关,我们就不提了。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