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抚顺游击将军李永芳投降,千总王命印(事实证明,命硬也没用)、把总王学道等人阵亡。抚顺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后金的囊中之物。这一史实被后人写进了《清史》,曰:“太祖伐明取边城,自抚顺始;明边将降太祖,自永芳始。”
努尔哈赤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与明朝的第一次交锋会这么轻松就取胜,而抚顺也成了与明朝交战拿下的第一座城池。然而他没想到的还不只这些。在当时,抚顺可以说是努尔哈赤的开基之地,后来却成了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关押的地方(抚顺战犯管理所),历史就是有如此惊人的巧合。《清史》中应该还有这么一句:“清朝以抚顺始,亦以抚顺终。”
清朝是个巧合很多的王朝。除了上面提到的抚顺以外,清朝一共有两个摄政王,一个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一个是宣统时期的载沣。一个是入关君主(顺治),一个是出关君主(退位君主,溥仪)。清朝可谓是以摄政王始,亦以摄政王终。
还有一个巧合就是清朝入关时是通过一个叫洪承畴的fj人带路,而溥仪当年出关去建立“满洲国”的时候则是由一个叫郑孝胥的fj人带路。从这一点来说,清朝又是以fj人始,亦以fj人终。
按理说有三个巧合就已经很厉害了,殊不知还有第四个巧合。清朝刚兴起时的皇后是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母,努尔哈赤大福晋即大老婆,叶赫那拉·孟古哲哲),而清朝灭亡之时的太后也是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可不是慈禧太后哦!)。也可以说,清朝以叶赫那拉氏始,亦以叶赫那拉氏终。
历史是何其地巧合啊!这也许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吧!
言归正传,不扯这些有的没的的闲片儿了。因为有了李永芳的投降,努尔哈赤才能轻易拿下抚顺。所以破城以后免不了给李永芳大量的好处费和福利,表现就是把孙女嫁给了李永芳,尊其为抚顺额驸,仍袭抚顺总兵(后证明完全就是个摆设)。
李永芳自入赘爱新觉罗家族后,完全就是爱新觉罗家的忠实奴仆。全身心地为爱新觉罗家族服务,对于大汗努尔哈赤制定的方针和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实,始终围绕在以努尔哈赤为首的中央周围。这一荣耀伴随了他一生,并荫其子孙。直到乾隆朝时才为其“正名”,入了《贰臣传》。可以说他是一个荣辱集于一身的怂人。
收复抚顺之后,努尔哈赤在李永芳、范文程及众贝勒大臣的协助下,趁着热乎劲儿分别攻下了东州堡和马根丹两城,东州守将李弘祖战死,马根丹守备李大成战败被俘(我了个去,辽东姓李的还真多啊,全是姓李的)。
后金攻掠抚顺、东州堡和马根丹三城以后,掠走人畜近三十万,而后分赏给众军士。功大的多赏,功小的少赏;伤重的多赏,伤轻的少赏。所得财物分了三天都没有分完。等到四月二十日的时候,还有大量的财宝没有分完,于是努尔哈赤派出军队将剩下的财宝运回赫图阿拉。是日夜,大军撤出抚顺。努尔哈赤留下4000名士兵拆毁了抚顺城(野蛮人就是野蛮,脑子也不好使,努尔哈赤攻下抚顺并没有派兵驻守,以至于后来被明朝收复,继续筑城,给了后金军以极大打击,倘若努尔哈赤有那么点儿远见,也许辽东还能早一点纳入后金版图)。
抚顺之战可谓是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掠得了大量人畜和财宝。然而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战让努尔哈赤觉察到明朝其实也不是那么可怕,只不过是一头奄奄一息的大象罢了,而我们后金则是如狼似虎的草原恶狼!
要说努尔哈赤有这么大的行动,明朝那边没有一点动作也说不过去,那样岂不是说明明朝的情报系统太不敬业了嘛?其实早在努尔哈赤出兵的当天,明朝就接到信儿了。所以说明朝的情报系统并不是吃素的。
收到努尔哈赤出兵的情报以后,时任辽东巡抚(正二品,主管一省军政和民政)李维翰立即发檄文命令广宁镇总兵官张承胤发兵救援抚顺。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