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户部尚书毕自严向天启呈上了天启四年的财政报告:今岁得天隆眷,百工勤业,五谷丰登。太常库岁入本色粮两千八百万石;折色银三百零三万两,征辽饷二百八十万两,盐课票引三百九十万两,海陆关榷税一百七十万两,合计一千一百四十三万两。岁出亦稍费,九边及辽东、台湾支粮共一千二百万石,宗室禄米及百官俸粮一千三百万石,合计二千五百万石;饷银六百八十万两,工部督造银一百二十万两,户部赈灾银六十万两,兵部造备银八十万两,礼部刑部例行银三十万两,俸禄银五十万两,合计一千零二十万两。进出相抵,存粮三百万石,存银一百二十三万两。
天启看着这份报告,心里略微舒坦了一点,天启三年国库尚且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到了天启四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且这还是在广州海关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的情况下,一旦西洋行开门营业,商税的收入应该还能再暴涨一波,国库一年存银二三百万两也许不算难事。
老迈的大明帝国已经艰难地向新道路迈出了第一步,而在帝国的更北方,休养生息三年的清王国此时也渐渐恢复了元气。
皇太极上台之后,为了更好地吸纳中原文化,他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同文馆,高薪聘请来到清国的中原士大夫、文人,让他们著书立说,甚至拨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兴书办学。皇太极还要求所有的八旗子弟一律学习汉字,并亲自组织考试,对他们的学习程度进行考核,而考试的内容便是默写和翻译《孙子兵法》。除了在上流阶级推行汉化,皇太极还建立起本土的科举制度,甄选民间的能才,但在考试内容上却与中原传统不同,重策论,轻经义。
这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吸引了大批中原主流之外的文人投奔,这些人的到来又进一步加速了清王国的封建化进程。到了天启五年的时候,清王国的人口几乎翻了一倍,八旗拥有常备军接近六万人,动员之后则可以迅速拉起十万训练有素的步骑大军,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皇太极自然也没闲着,天启四年九月,林丹汗发动了对科尔沁的征服战争,皇太极瞅准时机,出兵北科尔沁草原,和林丹汗一起将整个科尔沁部落南北瓜分。
在苦修内功的同时,皇太极也没忘记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那一炮。天启四年初,皇太极从朝鲜高薪挖到了一批铸炮工匠,于是就在赫图阿拉城外开辟了一块地方,成立了“炮械局”。七月,清王国的第一门铁炮铸造成功,这是一门仿制的6磅“克努伯将军炮”,但因为工匠技术不过关,导致炮身过重,原本六百斤的大炮,硬是超重到接近千斤。虽然技术上仍然落后,但从无到有的突破仍然让皇太极喜不自胜,他亲自为其提名“定国神威百胜大将军炮”,而为了使用这些大炮,皇太极又在八旗之外,单独成立了一支炮兵部队,这便是“乌真超哈”重军旗,这支军队由皇太极亲自指挥,交给别人,他不放心。
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天启五年二月十六日,一名来自内喀尔喀的蒙古使者,终于大破了东西草原之间的宁静。
由于明清之间的休战,北方草原的主人林丹汗一时间忽然失去了扩张的方向,原本他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游走在明清两国之间,纵横阖闾,颇有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然而皇太极的忽然称臣,让林丹汗的计划瞬间流产,没有了东北的后顾之忧,明帝国完全可以抽出手来对付他,这让他虚张声势的威胁显得颇为无力。
为了进一步地整合草原,同时也加强自己的实力,林丹汗将目光投向了漠北。早在1615年,漠北的五部盟主炒花巴图鲁就宣布臣服于林丹汗,但是这种臣服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有好处的时候大家一起上,没事儿的时候就各过各的,换句话说就是听调不听宣,这导致整个漠北蒙古对林丹汗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
为了彻底地将漠北蒙古收入自己的囊中,林丹汗决定对炒花巴图鲁的侄孙宰赛,也即是内喀尔喀部发动征服战争。
内喀尔喀并不在漠北,而是在漠南,也即是今天的内蒙古境内,这也是林丹汗发动战争的理由:我为漠南蒙古之主,尔却效命于漠北巴图鲁,此罪可伐之。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