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大明朝之扬州1645 > 第十八章 授职典礼——千夫长

第十八章 授职典礼——千夫长

这场仗,我们输得有多惨呢?这被称呼为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我们把明军精锐,中国粮草,全部都打光啦!

曾经的洪承畴经略辽东,集结了八个军镇,有十三万军队,囤积在前线的粮草可供应数年。

而奴酋是怎么做呢?统帅奴兵,趁着后方空虚,夺去了明军的粮草。明军本身的主力还是完好的,没有被全军击溃。当听到没有粮草后,没有组织反攻,而是组织突围。可是突围期间,先后不能一致,突围那天居然就自己阵脚大乱了。

没有遵守军令,而是自行逃跑,导致全军混乱的的军镇,居然有整整六个。六镇啊,逃离的总兵,就有马科、李辅明、白广恩、吴三桂、王朴、唐通。

八旗奴兵趁机掩杀,杀得明军,那是尸横遍野!

我知道,这里很多人都见识过这场战争,你们知道,明军有多么惨!

而剩下的两个军镇,他们是曹变蛟、王廷臣。他们和洪承畴在松山,又坚守了半年左右,终于沦陷了。松山沦陷后,锦州也沦陷了,这一战告终了。

我们再以战论战,那一战,也不能说明军是完全地失败。哪怕是最后的两个军镇,其中的曹变蛟,对着奴酋发起了决死的冲击。向前冲击,打到了奴酋的大营那里。

曹变蛟率领一个军镇,就可以冲锋到奴酋大营,如果是八个军镇一起齐心协力呢?

我研究过那一次的战役,可以说,若是各镇总兵,能够团结一心,哪怕是突围也好,决死冲锋也好,都不是绝对地没有成功的希望啊。

在松山,锦州惨败之后,第二年,奴酋兵分两路,一路入关,一路对着宁远城,进行强攻。

也就是说,前两年的辽东,又打了一场宁远之战。

关内的明军各路惨败,我们都知道,我要说的是,是关外的宁远之战。

崇祯十六年,奴酋携带着大胜之威风,派了一个亲王,统领满旗,再加上汉人旗兵,合众统领数万大军,攻打宁远。

而宁远城呢?当时明朝的辽东,只剩下四万多的残兵败将。而宁远城内,更是只有一两万的明军在驻守,宁远城内的马匹能够有多少呢?堪战的马兵,不足三千!

那么奴兵的亲王,率领数万的旗奴,以大胜的威风,还有红衣大炮的攻城神器,去攻打区区一两万的宁远城,又是什么结果呢?

吴三桂,这一次,没有再逃跑了。

在宁远,吴三桂组织了那区区一二万残兵败将,用城内的红衣大炮,反复轮流射击。最终奴兵在宁远城下,奴兵损失惨重。曾经那些大胜的威风,在宁远城下,又再次打得丢失了。攻城的前锋,是奴酋所册封的所谓的三顺王,这三顺王冲锋在第一波,死得最惨,这些背叛了大明的叛徒,在宁远城下被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

在这里,我要问你们,明朝调派了十几万的大军,所抽调的粮饷军饷厚重,为什么都只能惨败而告终。为什么袁崇焕,还有吴三桂,明明兵力不如他们,粮饷更加不如他们,却可以守住宁远?

为什么呢?

在座的很多人,都从辽东南下而来,都在辽东参加过战争,见识过这些奴兵。我想问,到底是什么战术,用一个人,去打奴兵的五六个人。

守城,对,这就是因为守城。可是我要问,同样是守城,为什么有的明军,用五万人都守不住区区一万的奴兵?为什么在辽东的袁崇焕,吴三桂,却可以用一二万的明军,就抵抗住奴兵?而且是数万奴兵。

辽人也好,齐鲁人也好,燕都人也好,我想问一下,如果守城那么轻易,如果守城就能赢的话,大明朝在长城,部署不止十万的军队。这十万军队在长城,为什么守不住长城?在关内呢?关内的长山大河,城池坚固难道就是少了吗?

难道说,宁远是比长城更好守吗?还是说比关内更好守呢?

不是,宁远更难守,宁远周围一片开阔,数万奴兵团团围攻宁远,但是依然守得住!

我想说的是,哪怕是长城,或者是关内,都可以像宁远一样,可以一个人,去抵抗奴兵五六个人。因为啊,同样都是明军,所以这样的胜利战绩,虽然少,但是也是明军所能够做得到的!

一个明军士兵,可以抵抗五六名奴兵!

....

有人应该是不相信的,也对啊,毕竟是很难相信。

这几年,我们的中国,是什么情形?

在校场上的各位,都是难民,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你们的祖坟在哪里?你们的家乡在哪里啊!你们的父母在哪里啊!

你们记不记得,在哪里!

你们为什么低头?不要低头!你们应该有愤怒,而不是低头。

低头是为什么?感到耻辱吗?感到耻辱就对了,证明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宗!

我们都知道,奴兵很强大。

对!奴兵很强大,在我们的印象里面,他们可以强大到一个打十个!

在长城,在关内,数十万明军都拦不住区区数万奴兵,奴兵纵横国内,四处掠夺。

杀民,掠民,多达百万!那你们的亲人兄弟,有多少是落于奴手!

可是在辽东,在宁远,却又不一样了。吴三桂决一死战,却可以打败亲王统帅的满旗,汉旗合共五六万奴兵!特别是杀到三顺王的汉旗们,杀到尸体堆积如山,杀到让这些大明的叛徒,让他们心惊胆颤!做一名叛徒,也只会被拿来当第一排去干送命的活。

我们的成功,还有失败,不能够一概而论。在长城,大多数城池是做不到的。但是在辽东,却可以做得到。

只要我们,能够拿出袁崇焕,吴三桂那死守宁远,还有曹变蛟冲击奴酋大营的精神。我们做到决一死战,就不能说少数,不能打败多数的奴兵!

现在场上的,只有一千多人。接下来的时间,幕府标营会继续扩充,到有三千人,五千人,八千人。

以后我们讨伐贼寇,讨伐匈奴,收复失地,就会扩充军队,会有一万人,两万人,四万人,八万人!

只要我们立下收复河山的志向,认真训练,认真学习,用耻辱来鞭策自己。等到我们有八万人,再拿我们的志气,用决一死战的精神,那么就是一支善战的锐士,整整八万人的锐士,我们又何再害怕奴兵呢?

我们何须逃亡!

何须再当难民啊!

我听到了唉声叹气,是吧。是不是觉得,我说这些,太晚了?

如今,已经是崇祯十七年了,是六月份了。燕都沦陷了,北方沦陷了,现在来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太晚了,太迟了。

是吗?

北方的奴酋,大规模扩充军队,收编各地投靠的军队,已经快要到二十万的大军了。不但有大军,还要有红衣大炮,这个火炮的威名,大家都知道。八旗军的武器,在二十年前,是没有红衣大炮的,现在却有了,变得却越来越强了。

我们幕府标营,和八旗军相比,我们来比较一下。

八旗军人数很多,器械又完全。

我们这个标营呢?我们所处的种种地位,都是比他们的,要虚弱,要更差。

我们缺乏战士,我们缺乏器械,我们更加缺乏粮饷啊。

就是说这个粮草器械来讲,按照道理来讲,我们怎么可能会能赢呢?我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去惨败吗!

未必!

奴酋手下的,那些投降,还有附属的将军还有兵卒,他们集合在一处,成立汉八旗,不是为升官发财,就是为吃饭穿衣。不但使汉八旗是如此,满八旗,也是如此,这些八旗军队,他们的志气就是发财,他们的精神,就是争权夺利,就是要当大官,想要更更多的奴隶服侍他们。

再反观藩镇呢?藩镇,也是这样子,在从前左良玉的时候,是这一种藩镇;到现在,就在扬州的隔壁,遗留到高杰、刘良佐,也是这一种藩镇。

我们,不是这样!

吾等,乃幕府标营!

从前,辽东的明军,既然能够击败八旗军,那么现在的幕府标营能不能做到

我们有国恨,我们有天下大仇,更是能够消灭奴酋摄政王,消灭李永昌,还有这些藩镇。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有决一死战的志气,收复河山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他们的人多械足,我们不但是不能够收复,不能够消灭他们,恐怕反要被他们消灭。

我们,到底是不是锐士,就是要看什么?是看我们的精神,我们有没有还我河山的志向,有没有决死一战的精神。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

如果没有这种志向,还有精神,就像曾今那些松山,锦州那里惨败的明军一样,和消失的九边军镇一样,还有江北四镇一样,这些明朝的军队,都有很精良的火铳,还有大炮。他们也有船只,有战船,有沙船,甚至有海船。总不能坚持决一死战的精神。

到了他们兵败以后,他们轻易地便都归李永昌,或者是奴酋摄政王所用。

总而言之,还我河山,是非常的事业,也是很艰苦困难的事情,只有用非常的精神,才能坚持下去。

大家都知道,有很多人投靠了北方的奴酋,北方的摄政王在燕都,大规模招募贤才,真是求贤若渴啊。他们宁愿去奴酋手下,也不要到大明的境内。他们始终,都要反对大明天下。

他们的行为,是什么决定呢?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成见,自以为是才学渊博。在他们看来,八旗军很厉害,可以用一个人打一百人,用一百人打一万人;用一万人的奴兵,可以打败一百万的明军将士。

曾经的大明完整,尚且不能打败匈奴,如今丢掉了北方,地盘更加缩小了,战力也是更加弱小,又怎么可能打败匈奴?这是古今中外战术中没有的道理,如何可以成功呢?

我可就要反问一句。

曾经,老奴酋的八旗军,也不过五六万人,却发壮大到如今,有整整二十余万。难道说,人少就打不过人多吗?在老奴酋愈发壮大之前,又有多少人是看准了他呢?

老奴酋能够壮大,就是靠险境中,搏求生路。老奴酋率领下的八旗军,令行禁止,死战前进,老奴酋和八旗军,一次次死战前进,最终才打开如今的匈奴。如今的匈奴,那所谓的燕都朝廷。

奴兵,确实很强大。

可是明军呢?也一样啊。只要明军有决一死战的精神,也可以用一个人,去打败五六个奴兵。

如今,我们要训练,我们会训练兵阵,训练车营。我们能训练到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再加上决一死战的精神,就可以把战力增强百倍。如果没有志气和精神,就算有再多的本事,也是无用之功。

不要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也不要颓丧迷茫的样子!我们必须认清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视死如归!

把下地狱,当作幸福的事情,并不说就是凭空的理想,完全是事实。孙承宗,他是一个大官,曾经督师辽东。当然了后来打了败仗,大凌河惨败,卸职后回家养老。

当初奴兵达到所居住的城池。要知道当时,他被贬职了,他没有官员的身份,他可以和家人一起难逃,不需要承担丢弃国土的责任。可是他没有南下,而是在家里号召全家,走上城墙去抵抗奴兵。最后奴兵杀进他的家里,他全家,都被杀了。虽然他被杀了,但是他一定没有后悔。

为什么孙承宗不后悔?

因为抵抗奴兵而去死,他是为了大明天下而去死,他是在抵抗中战死的。是带着快乐,去下地狱,去轮回的。

明白了这种精神,我们就可以视死如归。是很高尚,很快乐的事情。

曾经啊,在辽东的明军,就是因为用这种决一死战的精神,所以才可以一个人,去抵抗五六个人,敢于守卫城池,保家卫国,所以守卫城池才可以成功。

这是藩镇败类们,所做不到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英雄的气质。我们要有志气,要有非常的志气。选择为国征战,为国而死。我们哪怕是下地狱,只要能够收复河山,那么我们也是幸福的人。在那抉择生死的一刹那。

一刹那,我们要选择去拼搏。

这一刹那,要敢于舍生,敢去忘记死亡,忘记地狱。我们要把去地狱,作为我们的幸福!

如果我们都有这种精神,就可以用一个人,去打五个人。我们用一万人,去打五万人。只要我们有四五万人,就可以打败奴兵二十多万人,我们马上就可以去出发。

因为据我所知,奴兵全部人加起来,甚至不足二十万人。

我们可以用四五万人,立刻就可以开拔,行军前往黄河,前往泉水城,前往中豫,前往燕都,太行,山海关。

在最后,我们要打回辽东,扫清奴酋的巢穴!

平定全国,收复河山!

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四五万人,我们幕府标营,甚至不足一万人。现在站在校场上的人,一个人头,一个人头来点数,甚至不足二千人啊。

因为幕府没有标营,因为我们没有军队啊!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军队,北方的奴酋,八旗奴兵,贼寇,还有四处藩镇....

他们啊.....

就敢于去贪暴无道,他们横行全国、无恶不作,事事要祸害天下百姓,天天要推翻中国河山。

史军门之所以来扬州,在扬州校场这里,组建幕府标营,就是要维护中国河山,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去消灭这般贪暴无道的敌寇。

诸君,现在,抬起你们的头。

抬起你们的头,望着我!听着我说话。

我们,来到这个幕府标营,又听过了今天这一番的讲话,自然立志要光复山河。

想要光复,首先怎么做呢?首先就要认真训练,有了训练,校场上多多留下汗水,提升自己的战力,在战场上才能有胆气。有了胆气,才能继续继续光复河山得志气。

每一天,在校场上,认识号令,令旗,懂得这是什么命令,然后去执行。伍长,什长下令,那么士卒就要跟上。校官下令,那么伍长,什长就要跟上。百夫长,千夫长下令,那么校官和士卒,就要跟上。

百夫长,每天都要写好训练计画,在前一天晚上就要写好。每一天训练结束了,就要总结经验,想办法,对训练进行改进,上午练什么,中午练什么,下午练什么。要练习武技,或者是练习阵型,或者练习旗号,每一天都要根据当天的进步,还进行安排。

什长,伍长,都是基础的校官。对于自己就要刻苦要求,遵守军纪,约束自己。看到兵卒又哪里做得不好的,立刻就要指出来,如果兵卒表现的不好,就要教好他,不服管教就上报百夫长,对他进行惩罚。每一天,都要和校官汇报,自己更加要额外训练,额外去加强自己的战技,还有能力。

兵卒要怎么做呢?就要每一天都做好训练,懂得认识旗号命令,每一天挥刀,持枪,推动战车,跟着旗帜去行走,用战车来造成一个车营,学会去用车营做阵营来前进,来战斗。

我们要有志气,就是要在校场上,刻苦训练。

诸君,不要怕死。

生死,有什么好哀叹的呀!我们就是要续上英雄们的后尘。如今幕府的不足一万人,校场上的不足二千人,就是将来讨伐大军的种子,江北幕府,只要有了这种志向中的标营,我们的收复河山,便可以大告成功,大明天下便可以挽救,中国的万万之黎民百姓,就可以存活于这个世界上。

所以,幕府标营的事业,就是收复河山,拯救天下黎民。史军门的一辈子所为之奋斗,都是为了这个事业。吾,乃袁思焕,也是为了这个事业。幕府标营,在场上的所有人,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诸君都到这校场上,从何而来,为了去哪里,我不必多言。

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

吾,乃袁思焕。于扬州校场立下誓言,执于崇祯十七年,起于六月十六日。

典礼,完毕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