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到夏威夷时,同学会筹办的官方期刊《中国青年》创刊号也终于出版了。
这是本薄薄的小册子,约莫八十多页,用棉线装订成一本书。
封面是由昆侯设计并绘制的,一轮旭日初升于碧波之上,取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之意。
“中国青年”四个大字用行楷书于封左,刊名下方是用小楷注明的“创刊号1909年第1期,总第1期“字样,封面底端是”中国海外同学会出版“的落款。
限于船上条件,杂志内页均由人工用蝇头小楷抄写而成,并且数量也仅有一本,供大家传阅。
在创刊辞中,六子围绕“民族”和“国家”进行了论述。
他在梁任公的“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引申,提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无人民则无国家,主权在民,是由民众按照约定成俗的契约结成的意识认同体,因此国家主要的职责是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奴役民众,同时民众也让要渡一部分自由权及财产权,维持国家的运转。
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六子采取了梁启超先生多元混合的说法,着重强调中华民族是由满、蒙、回、汉、藏等多个分支族群组成的大统一民族,各族群都是炎帝与黄帝的后代,只是因地理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部落差异。
他在文章中旗帜鲜明地倡导各族群人民平等观念,提出既不能以少凌多,也不能持“大汉中心论”唯我独尊。
六子之所以在创刊辞中着重论述国家与民族,就是为了预防清朝崩溃后国家分裂,边疆各族闹独立,同时也为引入现代民主自由理念做铺垫,更是为了强化中华的大一统观念,加强国民的身份认同,培育有共识的民族情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历来是有朝廷没国家,有族群没民族。这就导致面对列强入侵时,普通民众普遍觉得这是朝廷的事,是爱新觉罗家的事,与自己无关,误将日俄入侵等同与改朝换代,而不是觉得其实是要亡我民族,灭我人种。
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剧烈变革,随着皇权天授的统一意识崩塌,必须找到一种共同的理念来维系国家的统一,提升民众的认同,否则中国在各帝国主义的侵蚀之下,必将四分五裂。
于是六子就选择了国家和民族这两个现代概念,希望以此承接封建社会瓦解后,崩溃的国民身份认同。
以六子当前的水平,这篇论证当然是既不严谨,也不深刻,他只是对后世国家民族概念做了一些最粗浅的归纳概括,但对当时的学子来说,这已经给了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他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中国,寻找到新的身份认同。
其实,写这篇文章六子还是冒很大风险的,毕竟当今还是大清统治,满族是凌驾于其他族群之上的,提族群平等,本身就是对满清合法性的挑战。
幸运的是,本次留学带队官员是唐国安,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开民人士,又是六子老师,自然对其有所照顾,并没有对这篇文章的观点上纲上线。
《中国青年》在正文,第一篇就刊发了梁启超先生1900年所做的《少年中国说》用以激励诸生。
第二篇是唐国安先生的《自然法与美国民主》,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法律对民主制度的保障和制约,提出民主并不仅是少数服从多数,更是多数对少数的尊重。
第三篇是玛丽公主号书记官汤姆逊先生的《英文的词法与句法》,文章梳理了英文词法与句法的规律和常见用法,对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加深单词句子的理解很有帮助。
杂志还选登了一些会员的投稿,比如卢景泰介绍南洋地理形势的文章,昆侯文艺鉴赏的文章,更有一些对《大学》等经典国学作品新解的文章。
整本杂志基本是个大杂烩,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偏好,只要文章观点新颖,发人深醒,论证有据,就可能被选中刊登。
盖因这是宣传部组织的第一次办刊,众编辑都没有经验,见识有限,素材也不多。
尽管《中国青年》是如此的粗鄙和简陋,但仍在众留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嫌弃传阅不过瘾,纷纷动手自己抄录一份,就连六子也不例外。
这篇小小的期刊,开始以一种不引人察觉的方式,引导着当代优秀青年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并带领大家探索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培育对科学和民主的信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至这些信仰带来的力量席卷中国之时,世人方才发现风起于此刊之始。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