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3-01
完成一件事情的难度大小,往往和它的回报成正比<a href="http:///13983/" target="_blank">都市异能邪主</a>。侯文节所说的机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绝不是普通人随意就能抓得住的。
不过,叶少缘可不是普通人。虽然,叶少缘的生命到目前为止,只不过仅仅度过了不足二十个寒暑,但是,他所面临过的难关,恐怕比一个寻常人家的孩子,一辈子遇到的困难还要多。他在那副青涩少年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无比坚韧的大心脏。
在叶少缘的人生法则里,他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往往只有想不想做,根本没有考虑过敢不敢之类的问题。
叶少缘自信一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当然敢,我觉得自己现在,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只要侯公子能支持我,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侯文节望着叶少缘明亮的眼睛,就像是看到了一颗蒙尘的珍珠,迫不及待的想让他重放光明,得到他应该有的荣耀和地位。
侯文节从怀中取出了一道手札,交到了叶少缘的手中,道:“天子圣明,已经拟了御旨,决定重开武举。具体的事宜,就记录在这手札之中,你一看便知。”
叶少缘点点头,心中除了欣喜之外,还有一丝担忧。
叶少缘坐回椅子上,仔细的解开了手札上、用黄色绳子所系的蝴蝶扣。
侯文节明朗一笑,为叶少缘打气道:“叶兄弟,你武艺精湛,我可是很看好你哦。”
叶少缘一脸认真的模样,悉心将纸扎上所记载的内容全部看完。
自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以来,曾在隋朝盛极一时的武举,便被废除了。李唐尚武,却断了民间拥有军事才能之人,迈入庙堂之高的一个捷径。这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争议。大唐建国之初,唐高祖李渊之所以主张实行抑武扬文的政策,便是为了让民众休养生息,给当时因连年战乱而变得狂躁不安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新淡雅的文化之风,来净化民间的暴戾之气。时至今日,到了贞观年间,国家已经休养生息了十数载,人民渐渐安居乐业,社会也基本稳定了下来。民间的好勇斗狠之风,沉寂了十多年,也温润了不少。
近几年的朝堂之上,每每都会有居安思危的大臣们站出来,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建议重开武举,言明大唐当下重文轻武太甚,导致国风日渐软弱,年轻一辈人宁可狎妓出游、吟诗作对,也不愿从军而为国效力。大唐军方出兵在吐蕃连年征战,战果却是乏善可陈,便于这文官当道,武将无以为继,从而造成军事人才凋零有关。
大唐李家是由马背上问鼎的天下,这些年国策上虽然重视文,但李家骨子里却是尚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早有恢复武举的想法,只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而已。
如今唐军在吐蕃战事不力,过惯了太平日子的平民百姓们如梦初醒,感受到了一丝危机。因此,从今年初伊始,民间也响起了恢复武举的呼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见时机已经成熟,遂顺应民意,大手一挥,拟了一道御旨:来年春,恢复武举,具体事宜交由兵部磋商。
所以,这大唐恢复武举一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待年关一过,便要张榜,昭告天下。
侯文杰最善与人交往,在兵部也有些人脉,所以才能先于他人,得到这第一手的信息。
侯文杰转过身子,手扶窗棂,目光望向远处皑皑的白雪,道:“这是大唐建国以来的第一届武举,无论是高高在上、运筹帷幄的庙堂,还是家长里短、草茅危言的民间,都十分重视。这第一口螃蟹肉,你一定要吃到。如果你一旦成功,那么日后的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
叶少缘叹了口气,放下手札,起身走到了侯文杰的身旁,抬头望天,雪势渐弱,阳光却越发的耀眼了起来。
叶少缘微微的眯起眼睛,道:“侯公子,机会确实是百年难得一遇。可惜,我却是个黑户,连参加武举的资格都没有。”
下了半晌的雪,终于停了下来。明媚的阳光洒在叶少缘年轻的面庞上,却掩盖不住他的失望之色。叶少缘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像是面前有一块美味的糕点,但是却含在别人的口中。
侯文杰听到叶少缘的话,一点也不惊讶,反倒是打趣道:“哦,这么说你的户籍是假的?这守城门的士兵真是越发的粗心大意了,竟然让你这个黑户混进了长安城。我一定要去向九门提督打个小报告,罚掉他们一个月的薪俸才是。”
叶少缘苦涩一笑,从怀中取出一页黄纸,道:“其实也怪不得他们,是这假户籍造的太好,足以乱真。”
侯文杰接过这页黄纸,细细观摩了一下。他轻轻搓了搓纸面,只比真正的户籍略薄,真是难以分辨。他又看了要纸张下稍的印鉴,不由的冷笑一声,道:“真是高手出于民间,就连这大唐的户籍大印,也能仿造的分毫不差。”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