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重生之风起南洋 > 第377章 经济救赎计划

第377章 经济救赎计划

即使这样,大洋帝国依然没有逃避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29年,美国经济日趋繁荣。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在1921年时平均仅为67,但到1928年7月时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时则上升到126。

给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美国股票市场的行情,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大洋帝国罗氏投资公司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布置悄悄退场,然而美国股票市场繁荣依旧。

实业家、学究式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1929年10月29日,当天的股市暴跌,突然破产的美国金融精英雨点般地从高楼大厦上跳下来,当时的情景蔚为壮观,美国的大萧条耗尽了美国原本可用于欧洲投资的资本。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因此,这一天被视作大萧条时期开启的标志性事件,由于正值星期二,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美国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与此同时,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影响扩展到欧洲和大洋帝国,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银行疯狂挤兑、更多地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

农业资本家和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河里,使河流变成“银河”。

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社会陷入一片的恐慌之中。

1930年3月1日,大洋帝国政府联合四大银行还有势力雄厚的罗氏投资公司,开启了全新的“救赎计划”,这是一个由十几项庞大的基建计划组成的政府救助计划。

其核心就是用劳动换取金钱,用金钱改变生活,继续拉动消费,产生良性的循环。

由于大洋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因此开展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项目的名称叫做“港口通达计划”,在这个大规模的现代化港口建设计划中,规划了多达十六座“一级洲际核心枢纽港”,66座“二级地区中转港”,377座“三级本地区货物出口港”。

与此配套实施的是“帝国公路通达规划”、“帝国铁路通达规划”、“帝国工业区配套计划”“帝国商业区规划方案”和“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计划”“夜生活发展计划”等等,强力的拉动帝国经济进入正轨。

超大规模的建设计划让大洋帝国的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以及基建配套行业等等,重新进入了正常的生产阶段,通过国家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大规模先进的钢铁产能得以保留,钢铁产量维持在1600万吨规模,约占大萧条初期三分之二的产能规模,淘汰的都是落后的钢铁工艺。

同样的,通过国家项目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市场上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和水泥联合企业,带动相关的行业继续发展。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