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公公的配合下,宝亲王掌握了不少李家暗地里的人脉,这些人虽然并不居于高位,却是处在很多关键的职位上,这样的小人物平时不会太惹人眼,却会在重要的时候起决定作用。
李公公病弱的身子撑了一个多月就到极限了,他所知道的李家的事情全部坦白给了宝亲王。在察觉到自个的生命就要到尽头的最后,李公公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打算亲自前往衙门击鼓鸣冤,他要在公堂之上正大光明地坦言他跟李家的关系,并坦白当年李家发动宫变的经过。
大家都明白李公公此去定然有去无回,多半会直接死在牢中,但是宝亲王和梅香也明白李公公想这样做的因由,他对不起先皇,对不起大赵的黎民百姓,但是他没有对不起李家,然而李家却这般待他,临死前他要找李家给自己讨一个说法。
宝亲王同意了李公公的请求,略作打点后,选了个好日子,李公公精神焕发地进了京城,他的脸色苍白无血色,身体已经油尽灯枯,但双眼却闪着光,他靠着一股精神支撑着自己来到衙门敲响了门口的大鼓。
当天,宝亲王和梅香留在了会馆里,他们没有去亲眼见证李公公状告李家的实况,因为结局其实可以预料的到。
仅凭李公公一人之言是扳不倒李家的,其他涉及其中的人是不会出来作证的,最关键的是现在还没到时机。不过,李公公此举也并不是没有效果,可以将其视为扳倒李家的前奏。
因为明年开春的春闱,各地学子都在向京城聚集,如今已近年底,不少学子已经到了京城。这个时候李家闹出丑闻,必然在学子中造成影响,宝亲王这般只需暗中引导言论流向,便可给李家造成重大的打击。
李公公击鼓鸣冤状告李家,果然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京城府尹根本不敢接这个案子,在私下跟李家接触后,不得不将案子暂时压下,并将李公公收押入监。在有心人的宣扬下,此事在第二天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甚至有朝臣在朝会上提到了此案,导致小皇帝也晓得了此事。
事情才过了一夜就闹大了,李家顿时头疼了起来,小皇帝则在暗中窃喜,不但专门指派了钦差查办此案,还派了御医前去给李公公医治,务必要保证唯一人证的安全。
李家没想到李公公居然还活着,当时京城府尹来跟他们接触时还以为是有人冒充便没有太过关注,使得他们错过了第一时间杀人灭口。现在小皇帝有了行动,李家再想要下手就麻烦了很多,当然他们并不是就此怕了李公公和小皇帝,而是要想办法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事情处理干净很麻烦。
李炎第二天夜里去大牢里探望李公公,他带了些酒菜进去,怎么说李公公都是他的亲弟弟,还是他曾经疼爱过的弟弟。
看着形容枯槁的李公公,李炎并未心疼,而是怀疑面前的人真的是自个的弟弟吗,这个人怎么看都比他更老的样子。说了几句话,李炎便确认了此人正是李公公,心里立时觉得很恶心,质问李公公为何现在要反咬一口,并要求李公公改口撤回告诉。
李公公平静地面对李炎,拒绝了他的要求,只在李炎不耐烦要离去的时说道,“大哥可还记得小时候在西南的日子,那时候我们一家人过得快乐吗?真是可惜啊,我怎么想都想不起来那些日子了,我时常想到是否我真的曾经有过家人。。。”
李炎即使听了这些话也没有回头再看李公公一眼,李公公望着李炎决然离去的背影,喃喃低语道,“。。。我果然不曾有过家人。”
李炎一离开,便有一个狱卒偷偷摸摸找到李公公,狱卒给了李公公一个纸包,一句话也没说便离开了。
想着李家人的绝情,李公公打开了纸包,将里面的粉末混进了李炎带来的饭菜里。李公公端着碗一边笑着一边流泪,大口大口地把饭菜塞进了嘴里。过了一刻钟,李公公便吐出一口黑血倒在了地上,待到看守发现不对叫人时,李公公早已气绝身亡。
那名给李公公毒药的狱卒是宝亲王的人,这计划本就是李公公决定亲自击鼓鸣冤后跟宝亲王提出来的,他料定李家必会有人到牢里探望他,此人是李炎的可能性极高,而李炎定然不会亲自动手除掉李公公,但李公公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栽赃给李炎。
证明李家谋害先皇的证人李公公突然中毒身亡,而当晚李炎带给他的饭菜验出了有毒,原本争议纷纷的案情似乎一下就清楚了,结局就是李家杀人灭口。
李炎自知被人算计却百口莫辩,只得强势将此事压下,他以为陷害他的人是小皇帝,从此后对永嘉帝的态度越发嚣张恶劣,对朝中反对李家的官员打压地也愈发厉害,小皇帝与摄政王之间的关系遭到了极点,朝中大臣对李家的蛮横作为也越来越不满。(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