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来自博物馆的秘境 > 第二十六章 音乐的起源

第二十六章 音乐的起源

我们生活在充满音乐的世界里,到处充满声音,充满了动人的音乐,音乐已经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不能想象缺少音乐的生命世界将显得何其寂寞和沉闷,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会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当我们在无意之中敲击某一块石头,发现它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吹一张树叶也能发出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潮水声、浪声,还有人类自己创作的乐器声、人类自己的噪音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是那样美妙,音乐从何而来音乐何以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如果我们住在原始的森林或山洞里,要生存下去,就得学会保护自己,或者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掌握几种与自然环境抗争的方法,当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大地颤动时,当山洪和干旱交替地毁灭庄稼时,我们的祖先是否会自然而然产生这样的感受,大自然充满了人类不可理解的强大的神秘的力量,这时,我们的人类可能会自发地对着天空和大地发出尖利的声音或虔诚的祷告,当人类在遇到野兽的侵袭或听到那些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时,我们便会以牙还牙模仿动物的叫声,发出多种尖厉的呼喊,他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可能便逐渐发展成为原始人类的狩猎歌或像圣歌那样歌唱的祷告,这就是最原始的人类歌唱的萌芽。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逐渐找到了创造音乐的规律,并能根据生活的需要和不同的场合创造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种类的音乐,如在我国传唱的民歌中就有许多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歌曲,包括放牧狩猎歌曲、劳动歌曲、民族英雄的赞歌、传说故事的叙事歌、爱情歌、婚嫁歌、儿歌等,人类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人类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宇宙空间的好奇,音乐就是有韵律的声音,是声音的衍生和萃取,音乐是人类最本真的声音,除非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对声音刺激的反应,那么音乐的产生就是必然的的。

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劳动、生殖、情感、信仰等,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认为,音乐是异性求爱、生殖需求的产物,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也包括甚至还没有演变成“人”的人类)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有了音乐,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古人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它是人性之所能的自然状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中华文化崇尚平缓、宁静的精神境界,一脉神传,远古时期的人天性淳厚,和道善良,可感知神灵,亦可听到天籁之声。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的音乐,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神农曾教人耕作五谷,曾遍尝百草而发现医药,还曾经创造了五弦琴,当时的音乐用的是五声音阶。

夏、商时期音乐,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黽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中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西周、东周时期音乐,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下了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有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有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