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期智人阶段,制造工具的技术更加多样化和专门化,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更进步,制作方法不仅用直接制作法,还用间接制作法,这个时期石器的特征是用窄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石叶可用来制作各种工具和武器,如石刀、雕刻器、刮削器等。另外,骨器也有很大发展,用骨制作的工具有矛、标枪、鱼叉、鱼钩和有眼的骨针等,这个时期的人类以狩猎为主,狩猎工具有重大改进,人类除了居住洞穴,还建造人工住所,埋葬死者的习俗更隆重,为死者穿着衣服,佩戴装饰品,艺术有很大发展,主要有雕像和洞穴壁画。
旧石器时代在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他们是猎手和采集者,居住在诸如洞穴一类的天然庇护所里,没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原始人发明了粗糙的石器工具,甚至发明了说话,他们最早的工具是砍刀,后来是用手磨制的石斧、尖顶工具和刮削器,再往后,出现了弓箭、鱼钩和针线等更具体化的复杂工具,他们四处迁徙,跨越了整个东半球,并最终经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之间的地峡迁徙到了西半球。
说话这种能力可以把人类和其他所有的动物明显地区分开来,而且语言可以使人类把经验传给其他人,从而具有一种独特的优势,语言起源理论可以划分为两种假说: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假说,所谓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形成,而是有一个过程,一定是由人类的灵长类的祖先早期的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的,非连续性的假说则认为,语言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在人类演化过程的某个时间段中突然出现的,跟人类基因演化和突变也是有关的,甚至于对语言连续演化,也有很多的假设。
现在还在继续研究的人当中,有的认为人类祖先由姿势产生了跟语言有关的符号系统,有声的语言也随着人类的进化慢慢产生出来,也有人认为,语言是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或者是一种感叹,现代的人受的教育是说,人是劳动创造的,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语言也是由劳动创造的,比如,我们的祖先在协同劳动时需要交流,由比划产生了有声的语言,但因为直接的证据很少,对语言的起源要做实证研究是比较困难的。近十年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就可以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了,比如,可以由化石来看人类的解剖学特征,观察是如何演进的,也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过程,也有的学者比较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文化认知对语言起源的影响。
也有认为语言产生是非连续性的,比如,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可能具有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人独有的,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很对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有些人做过很多实验,比方说,他们试图教猿猴讲话,但猿猴没办法发出人的声音,不止一个中心尝试过教猿猴辨认代表某个概念的词语,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这也说明动物不可能拥有人类这样的语言能力。
考古学是构拟人类及其文化史前史的一种主要的手段,这样的研究能提供人类的生物进化以及文化几个方面的史前情况的直接证据,但语言的直接的考古证据却只能出现在文字的发明之后,只出现在铭刻在石头、粘土或其他耐久材料上的文字记载里,因为这些遗物最早也追溯不到五千年以前,而语言的历史当然要古老得多,所以,早期的文字显然既不能提供语言起源的证据,也不能提供语言演变的证据。
因此它的起源也出现了几种理论,有些科学认为:很久以来,许多动物包括人类都会使用体态语交流,人们能很好地理解一定的身体动作和手势所表示的意义,语言就有可能起源于对这些姿势动作的模仿,颌、嘴唇和舌头无意识地摹拟这些姿势和动作,这就是语言起源的口腔动作论或称为嗒嗒理论。
摹声论认为,语言是对自然界里的声音的一种纯粹的模仿,而且,当人类能够发出与大自然中的声响相似的声音时,语言就随之生产了,如拟声词的起源很平常而且广为人知。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