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来自博物馆的秘境 > 第二十一章 古猿的进化二

第二十一章 古猿的进化二

灵长目动物的眼睛在脸的前面,有眉骨保护眼窝,视觉敏锐,类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许多原猴没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动物短,嗅觉退化,灵长目动物的脑相对于自身体重显得大而且重,并且很复杂,大部分灵长动物上下颌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于中间的叫门齿,之后是犬齿,犬齿之后是前臼齿,最后是臼齿,灵长目动物四肢会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个趾头,接近人类特征。

灵长目的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跖行性,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雄性的**呈悬垂形,除人类和蜘蛛猴外多数具**骨,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大多为杂食性,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

绝大多数灵长类都栖息在树上,这一点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在树上生活对于灵长类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它们脚下没有土地可支撑,因此必须用四肢抓握树干,与此相适应,它们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动物的爪子逐渐转变为每个手指都能够单独活动的手,最后,拇指还能够与其余的各个手指对握,可想而知,这样的演化必定能够改善灵长类在树枝间活动所需要的抓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对握可以形成环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体的准确度,这一进化特征的出现不仅对早期灵长类搜寻昆虫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对于后来灵长类可以用手灵巧地摆弄各种物体、直至最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础,与手部的灵巧活动相配合,灵长类发展了立体的视觉,双眼向前望着几乎是相同的目标,脑部就可以接受一对视觉的影象,经过了大脑的处理,影象就产生了深度、形象和距离的感觉,这样对灵长类在林间腾越行进是非常重要的,灵巧的手加上立体视觉,就使得灵长类能够从三维空间观察物体,用手把物体任意移动和拨弄,这都是灵长类充分掌握四周环境特质的先决条件,也是激发好奇心的原动力,最终产生了智力的发展,这样的智慧,是任何其它动物都没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类动物叫做“灵长类”的原因。

灵长目动物大多是社会性动物,它们的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其规模大小根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群体中,有一只雄性成年的个体是整个群体的领导者,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仅体质特征很相似,而且社会行为也很相近,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大脑很发达,因此它们的行为方式也比其他动物复杂,灵长目动物个体之间也有相互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修饰对方的活动,他们彼此去除同伴身上的寄生虫,杂物等。

此外,灵长目动物的未成年个体之间经常游戏,研究者认为这是在了解周围环境,或者是在训练力量,因为如想争得领导者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力量,灵长目动物能够发出声音,彼此进行信息交流,他们用一系列的喊叫声或者身体某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信息。

灵长目动物一般都有一个居住区,就是通常活动的一定区域,居住区周围经常有群体成员进行巡逻,在居住区内,还按照群的大小以及食物的获取方式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居住区经常根据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有些种群会迁徙到经常去的区域,称为“核心区”,灵长目动物的婴儿与其他动物不同,他们在刚出生时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完全由母亲来照顾,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当然,不同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母亲行为也不相同,许多灵长目种类的雄性对婴儿往往起到父母的责任,一起照料和保护婴儿。

非人灵长目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是侵略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姿势来恐吓对手,而不是通过激烈的博斗来表现,搏斗一般只用于争夺在群体中的领袖地位时才用,而灵长目动物具有很强的等级制度,雄性领袖具有优先挑选食物、选择雌性,并且有下级的成员服侍,但是在他受伤或生病时,他就有可能失去这种地位,灵长目动物与人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生活方式也可能与最早的人类相仿,因此对研究人类的祖先的进化有很大的关系。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