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羊的祖先也出现在札达盆地,在随后的冰期里扩散到亚洲北部,与披毛犀的演化历史非常相似,此外,牦牛和盘羊在青藏高原或周边山地的祖先类型与其北美的冰期动物是亲戚,如美洲野牛和加拿大盘羊之间在系统发育上的联系,牦牛、藏野驴、藏羚羊和北极狐也都具有青藏高原起源的线索和向北扩散的路径,藏野驴甚至远及阿拉斯加。
在札达发现的豹类化石代表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大猫(即包括狮、虎、豹在内的豹亚科),由此不仅揭示了雪豹,而且揭示了整个豹类以及其他豹亚科动物的青藏高原起源,适应寒冷气候的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起源,原来一直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极地苔原和干冷草原上寻找,显然,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将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全北界的冰期动物群在上新世青藏高原的寒冷环境中渡过了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并可能将多数现代青藏高原哺乳动物的历史追溯到新近纪的本地起源。
披毛犀在青藏高原的起源及其在第四纪“走出西藏”的扩散过程,不仅在青藏高原起源的动物通过扩散影响新近纪的动物地理格局,中国其他地区的动物多样性特点也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强烈影响。中新世是我国哺乳动物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现生哺乳动物中大部分科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晚中新世是我国哺乳动物在地史上多样性最高的时期,种类和数量都相当丰富,西北的三趾马动物群与现代非洲草原上的哺乳动物一样繁盛,中新世哺乳动物在我国的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南北分异,这种分异尤以小哺乳动物更为显著,中新世北方动物群反映了温带草原环境,与现代古北界相似。
南方动物群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里,这一时期的环境又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变化,气候变得干热,其间有一个明显的动物分布过渡区,这一地区混杂了南方和北方的动物类型,我国中新世的哺乳动物的分布也发生了东西分化,东部主要由喜暖湿的动物组成,西部主要由耐寒、耐旱的草原型动物组成,中新世中期的“铲齿象动物群”反映了相当暖湿的气候环境,可能与全球1500万年时的气候变暖有关,晚期“三趾马动物群”出现了。
铲齿象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在中国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继承了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面貌,但在演化上只发生科、属级的替换,南方的哺乳动物群分化比晚中新世时更为清晰,繁衍了喜湿热的森林型动物,北方的哺乳动物群主要由适应草原生活的动物组成,显示了典型的古北区自然环境,如三趾马、骆驼、羚羊、跳鼠、沙鼠、原鼢鼠、平鼠和鼠兔等。与晚中新世相比,啮齿类动物不仅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增加,而且齿冠也高,适应取食硬草的能力得到加强。
众所周知,现代的马只有一趾,就是粗壮厚实的马蹄子,这一结构与它能飞速奔跑息息相关,可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很奇特的马,它有三个趾头,因此被称为“三趾马”,它虽不是现代马的祖先,但也是近亲,不过,它的出现却让科学家能再现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样子,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它呢?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