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明穿的蜗牛 > 第12章 血战抚顺

第12章 血战抚顺

先不说倒霉的老奴,我们的万历在战前其实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比如万历抽空将火药配比和原材料写了出来并让可靠的工匠制造大量的黑火药。

找来竹筒装上黑火药与铁砂,装上鞭炮引线,制作成功土制手榴弹,并让工匠大量生产,然后也随国师带到抚顺前线,这个是守城利器,不过数量有限,关键时刻才用。

这时候,城下已经聚集了许多建奴了,秦良玉一看,时机不错,这下面密密麻麻全是人,许多云梯也搭在城头了,于是大呵一声:“扔手榴弹。”就看到城头士兵点燃了数十个手榴弹,一齐扔下城头。

这是皇上亲自发明的,你们这帮建奴也算是沐浴皇恩吧,就听见一连串的爆炸声,这些建奴一个个炸得面目全非。城下顿时一片混乱,许多攻城器具也被炸毁。

这威力可不比后世手榴弹小,因为火药配比原因所以爆炸威力比明军以前火药大多了,制作方法和后世差不多,且万历用的是铁砂,爆炸后杀伤面积更大,这年头,没有青霉素,受爆炸铁砂的伤很难好,回去也是等死。

这下子,这些建奴再也抗不住了,毕竟也是肉身,虽然勇猛,但是架不住这种要命的大杀器,许多明军在国师的指点下,将四五个手榴弹绑在一起,专往人多的地方扔,一扔下去转眼就将那个地方清空,成了无人站立的死尸区。

这些建奴一看昨天还在和自己喝酒吃肉的几个兄弟一下就报销了,再好的武艺也是白死,加上又没有军官的约束,“呼啦”一下,剩下的全往后跑,扔下几百具尸体,头也不回地就跑回去了。

气得老奴亲自杀了几个建奴,但是看到退下的人,剩下的也不多了,想想还是算了,这次进攻只有一千人,看看城上至少站了几千明军,进攻人数太少。

于是老奴又召集另外5000生力军,并且允诺如果攻上城关,纵兵三日,随便抢、随便杀,这道命令一下,三军振奋,建奴穷啊,大明富啊,抢钱、抢粮、抢女人,这是大家来的目的,如果随便抢不用管死活,那真是痛快。

老奴一看军心可用,亲自擂鼓助阵,呼啦啦,这下可了不得了,5000人哪,黑压压的一大片,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这些家伙家里穷得叮铛响,建州又是苦寒之地,自己又不种地,日子过得有一顿没一顿的,不抢也没法过。

建奴的牛录其实是一种生产单位,是满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据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在西长安街路南,金朝遗刹双塔庆寿寺南面,有南小胡同曰回子营,夹道曰头牛录、二牛录。回子营建于乾隆二十五年。《日下旧闻考》卷71载: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配合清军平定新疆回部有功,“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于西长安街路南设回回营一所居之”,“内设办事房,以内府官董其事”。

满洲人(其前身为女真人)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汉语“箭”的意思),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汉语译为“佐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红、白、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红旗、白旗、蓝旗。四十三年(1615年)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四旗

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

据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在西长安街路南,金朝遗刹双塔庆寿寺南面,有南小胡同曰回子营,夹道曰头牛录、二牛录。

回子营建于乾隆二十五年。《日下旧闻考》卷71载: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配合清军平定新疆回部有功,“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于西长安街路南设回回营一所居之”,“内设办事房,以内府官董其事”。

1965年,此地并入东安福胡同。有人说安福胡同所在地就是元朝两个佐领的驻地,所以叫头牛录、二牛录。事实上,回回营的建立在乾隆二十五年,正因为乾隆授白和卓为回回营佐领,才会有头牛录、二牛录两夹道名。

介绍

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个人的爱好而不断变更的。如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八旗牛录数量大致是这样分布的: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镶黄旗二十一个牛录,正蓝旗二十个牛录,镶白旗一个牛录。

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军政组织,努尔哈赤政权的建立、发展,与之息息相关。因此,牛录起源的具体时间,早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现存文献有阙,诸位学者莫衷一是.有说法认为,八旗牛录制度的形成,并非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点,而是经过了“狩猎之牛录”、“部落之牛录”、“八旗之牛录”三个发展阶段,最终确立.

还有一种说法:女真人狩猎时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称牛录额真(牛录,大箭的意思;额真,首领的意思),后来这个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的牛录额真成为一级官名,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牛录额真,五个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个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有特定颜色的旗帜,所以汉语译固山为“旗”。原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添四旗,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镶白边。这样,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长官

牛录的长官叫牛录额真。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là)(汉语“队”的意思),首领叫甲喇额真(汉语译为“参领”),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语“旗”的意思),首领叫固山额真(汉语译为“都统”)。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副都统)。一个固山即为一旗。八旗的最高统帅叫“汗”,先是努尔哈赤,后是皇太极。固山额真由其子侄担任。努尔哈赤与各旗旗主都有精锐卫队,叫“巴牙喇”。

5000人也就意味着有17个牛录,里面有17个牛录额真、4个甲喇额真、1个固山额真各级首领共计22人,这些基层将领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且武艺过人,往往是骑术无双,控兵有方,因此这下给明军造成不小的压力。

因为秦良玉在安排城防时,有意将白杆兵在射完箭后就后撤,然后让城里的青壮守城,最多安排少量士兵进行指挥,这样一方面能够将青壮迅速培养成战兵,而且又能保证有生力量不会消耗过快。

但是,这些青壮毕竟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而建奴大多箭术高超,准头极好,因此这天的守城也让青壮死伤已经超过300人了。

不过建奴死伤已经超过1500人了,而且许多受伤的多为火器所伤,估计回去也是个死,而明军受的基本是物理伤害,存活下来的机会较大。

并且国师也非常注重伤员的救治工作。虽然不再直接救治伤员,但是召集了许多妇女和大夫,并且集中传授现代医护救治理念,比如所有人员时刻保持伤员卫生,绷带和纱布用开水煮沸后使用,及时掩埋尸体做好防治瘟疫工作。

伤员在得到及时医治的同时,大量的赏银也发下来了,许多战死和受伤的人员及时得到抚恤,士兵在补齐欠饷后又得到很多奖励,作战勇敢者立刻升迁,升官发财哪个不高兴,关键是看到打仗有钱拿,有官升,伤了有人治,死了有人埋,家属又得到丰厚抚恤,这样还不卖命那不是蠢吗!

因为万历大力提升武人地位,成立各级军需处,所有士兵的银子全都由军需处发放,将领无法接触到银子,也就无法贪污军饷,不过同时将武将的待遇提高三倍,文官只提升一倍,你不打仗没资格。为了避免贪污,军需处由机器人士兵负责。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