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经济政策
林耀坤这段时间经常来凤城陶瓷厂进货。品書網 凤城陶瓷厂最近新推出的一种20*20的釉面砖非常紧销,他跟供销科的温科长相熟,每次都能很顺利的开到提货单子。当然了,温科长每次也能从得到好处。
最近半年来,林耀坤在广州天平架的小建材档铺生意越来越好,三头两天的要去佛山、凤城进货。生意的红火自然令他干劲十足了。每天收铺后,两夫妻关铺门,拿出算盘,清点着花花绿绿的票子,想着今天又有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赢利,两人心里都是激动不已。
生意红火,本应开心高兴的,可林耀坤这几天却是有点郁闷。
前几天的时候,林耀坤到一间学的工地里想跟负责人最后落实供货细节,不想学校的负责人却提出双方要签订正式的合同,还要求他提供购货发票。这可让林耀坤为难了,他那个小档铺除了一个自己在街边花了二块钱刻来的收款章外,哪有什么正规的合同章呀,更别说发票了。平时购货的客户顶多是要求他开张收据,绝大多数的私人客户甚至收据都不用,只要一张货物清单能打发了。本来这个学校的负责人这二天已经在他的档铺里看好了数量不小的地面砖和福建白瓷片,想着又可以大赚一笔的。没想到被公章和发票卡住了,希望顿成泡影。
其实,像林耀坤这种状况的个体户不是少数。80年代初期,他们这些第一批的个体户,还刚刚脱去“投资倒把、二道贩子”的称呼,抓住改革开放最早的机遇,撸起袖子走了个体经济的道路。这个机遇在当时还是得冒不少的政治风险的。
最早的“个体户”其实也是一个贬义词。他们做的大多是街头巷尾不成气候的小营生,这个职业也很难算得光鲜。这批人是被当时的“吃国家粮”之类的观念所排斥、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的人。那个时候的个体经营也确实存在不少的违规情况,但很多时候,改革本身是从各种所谓的“违规”开始的。这时候的政策导向实则在个体户的存废起到了决定作用。广州市现在对于个体户的政策是“既不公开鼓励、提倡,也不公开禁止、取缔”,还没有达到“承认存在和发展”,更远远没到“同其它非公有制经济一样,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一步。因此,这个时期的个体户,还很难获得政府的正面支持,办理正式的工商执照也难加难。所幸很多的时候,工商局对他们这种没牌照、没纳税的经营活动采取了睁眼闭眼的态度,甚至有时开展大检查前,街道还会提前通知他们暂时关门歇业。
在林耀坤的印象,好像还没有见过个体户因为无证无税被工商局处罚的例子。尽管如此,他与大多数的个体户一样,多多少少还是存在战战兢兢的复杂心理。他也想去正正规规的办个营业执照,有了执照可以申请发票,可以拥有合法的公章,做起生意来安心了。
在当时的国,个体户还是新鲜事物,引发不少的讨论。
林耀坤自小读书不错,在这些早期的个体户里算是有点化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因为他爱人的地主成份和自己的一些投机倒把行为,曾受了不少的罪。因此,他对政策非常的关注,还专门订了份《广州日报》。
林耀坤从70年代后期已经从家乡出来,干起了“搞副业”的营当。最早是和大舅林巨昌在广州城郊的竹料镇陈洞村的砖瓦厂打计件工,干的是制砖、瓦泥坯的活。虽然活儿很累人,但一天下来的收入可要在生产队里出工赚得多了去。林耀坤很快熟悉了全部的工艺,凭着自己的聪明,把其的一些模具、工序按自己的想法作了很大改进,不但干起活来轻松很多,产量也大大提高了。干了二三个月后,他和林巨昌便向砖瓦厂提出要承包所有砖、瓦泥坯的制作,且经过自己精心的计算,提出了现有成本低10%的承包价。当时的砖瓦厂还是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的,队里一合计,林耀坤提出的方案不但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还节省了好几个队里派出的管理人员的开支,自然很快与林耀坤他们达成了承包协议。
林耀坤马回乡下找来几个身强力壮的劳力,并把自己爱人林清流也带出来,在砖瓦厂埋头苦干起来。一个月下来算总帐的时候,惊得林清流张大嘴巴不敢相信,除了所有的开支,他们居然一个月有将近六百元的纯收入,林耀坤和林巨昌每人可以分得近三百元呢。这对当时“铁饭碗”工人平均每月三、四十多块钱的工资来说,已经高了很多倍了。半年之后春节放假前,林耀坤手头已经积攒了差不多近二千多元钱。他自己也早已洗脚不干了,每天只是记记数、把下质量关什么的,还买了辆新自行车,穿时髦的皮鞋,有事没事的跟队长们一起喝早茶、吃饭,渐渐地也认识了大队里的干部,甚至跟大队苏书记成了很不错的朋友。林清流却舍不得每天那份不菲的收入,依然每天不辞劳苦的跟着大家早起晚归的制着砖瓦坯子。
林耀坤的眼光可要放得长远,年后在苏书记的暗帮忙下,林耀坤想方设法把大队里另外三个生产队的砖瓦厂也承包了下来。当时,那些在砖瓦厂打工的很多是外省南下的民工,开始时还与林耀坤他们发生了冲突,咬定林耀坤抢了他们的饭碗,仗着人多,横加阻挠。林耀坤当然也清楚这些外省民工离乡别井南下找份赚钱工作不易,可利益当前,也容不得他仁慈,在大队苏书记的暗支持下,决定要来硬手。当那些外省民工再一次捣乱时,林耀坤一声“”刚出口,那几个从自己乡下找来的青壮年和苏书记暗安排的本地人便手持家伙把那班外省民工狠狠揍了一大顿。那些民工想到自己毕竟是外省人,最终不敢逞强,只好认怂。林耀坤也很适时的奉行“棍棒加罗卜”政策,宣布原来的工人还想在砖瓦厂干的,只要服从管理,都可以留下来。结果大部分的工人都留了下来,刚开始时大家对林耀坤把原来的计件工钱降了30%很难接受,但按林耀坤传授的新工艺干了几天以后,发现不但工作轻松了,且收入还之前要高不少,便对这个新的包工头心服口服了。之后原来闹得较凶的那几个民工离开砖瓦厂后因不好找其他的工作,也厚着脸皮回到了砖瓦厂。林耀坤当然也欢迎了,有了这些熟手工人,免去了自己回家乡招生人重新培训的麻烦了。
最后,林耀坤控制了陈洞村四个砖瓦厂所有的砖、瓦泥坯制作,每天几个厂连着转,成了大忙人。林清流年后也不自己制砖坯了,每天帮着计计数,当然还得负责工人的伙食。那几个去年从高桥乡下来的同乡,也被林耀坤分派到各个砖瓦厂做管理工作。当然林耀坤也不会忘记大队苏书记了,在后面那三个砖瓦厂里都给了他15%的干股。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