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投资要趁早,有功劳更要学会“表”!
大好的打包卖“忠心”的机会,岂能错过?
再过几年,赵桓夺嫡优势越发明显的时候,就不是这个感情价咯!
马三保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切尽在不言中。
高墨涵亲送走马三保到府门口。高墨涵答应马三保转达的王皇后的请求,尽快去定王府襄助赵恒。
高墨涵心里默默盘算,将来该怎么调教这个小赵恒。
哈,高墨涵一肚子各国文明史的资料,很快找到最佳的方案——
把赵恒当作现代国家的虚君培养!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慢慢的完善、过渡到真正的虚君制度,率先在未来世界实现华夏民族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模版!
建立虚君制度,高墨涵绝不是在信口雌黄,强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二货”举动。
关于虚君制度,无论中西方,都已经有了初步的思想萌芽。
“虚君”是典型的儒家理想,儒家所说的“无为”、“端拱”、“垂拱而治”、“垂衣裳而天下治”、“恭己正南面而已”、“不下席而天下治”等,都含有“虚君”的意思。
国朝大宋以儒立国,儒道大振,君王与士大夫公治天下。“虚君”更成为本朝士大夫的重叠共识。
国朝大理学家程颐解《周易》,提出:“进居其位者,舜、禹也;进行其道者,伊(伊尹)、傅(傅说)也。”意思是说,天子(舜禹)只是天下的主权者(进居其位),宰相(伊傅)才是天下的治理者(进行其道)。
国朝前名臣富弼更是直白的告诫宋神宗:现在政务“多出亲批,若事事皆中,亦非为君之道。脱十中七八,积日累月,所失亦多”。显然,富弼反对君主“亲批”政务,因为即便是皇帝天纵英明,“事事皆中,亦非为君之道”。
“虚君”不仅是宋代士大夫的重叠共识,反过来看国朝历代君主本人,也不敢公然与士大夫的共识唱反调。
强势的宋太宗也不能不承认:“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太宗之子真宗皇帝对辅臣说:“军国之事,无巨细必与卿等议之,朕未尝专断,卿等固亦无隐,以副朕意也。”
真宗之子宋仁宗更是“虚君”的典范,“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以至于汴京舆论场皆评论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
在国朝一众士大夫和百姓看来,“虚君”体制中的君主“百事不会”并不是缺陷,而是美德,因为君主高拱在上,处于超然的地位而不亲细务,具体治理国家的权责才能归于宰相政府。
这与后世英国君主立宪制中的虚君——高贵典雅的女王陛下和首相政府的关系,简直如出一辙。女王陛下名誉上至高无上,却只是国家和民族的符号代表,具体的国家大事权力则掌握在首相政府手中,对全体国民负责。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