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何时形成龙门派,尚待进一步研究。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王常月至北京,次年三月,说戒于白云观,三次登坛传戒,收弟子千余人。
康熙二年(1663),南下江、浙传戒,几年后,再去湖北武当山传戒,从而使龙门组织由这些地区迅速向全国传播,形成龙门派的
“中兴”局面。王常月被其徒裔称为龙门
“中兴”之臣。这种中兴景象,有的地区延续到乾、嘉之世。龙门派在其传播过程中,又不断分衍出许多小支派。
如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金筑老人在浙江余杭金筑坪启天柱观派,下传第九代潘太牧(字牧心),递传第十代王清虚(号洞阳),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陶守贞(号靖庵)在湖州金盖山启云巢支派,下递传第九代陶思萱(号石庵),第十代徐清澄(号紫垣),第十一代徐一返(号隆岩);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黄守正(号虚堂),在苏州启太微律院支派,下传第九代孙太岳(号碧阳);王常月弟子第八代吕守璞(号云隐)在苏州启冠山支派,下传第九代吕太晋(号全阳)、鲍太开(号三阳)等;王常月弟子鸡足道者黄守中在云南鸡足山启西竺心宗,下传管天仙,管传金怀怀,金传活死人,再传往往生等。
龙门派第九代周太朗(号明阳)在杭州启金鼓洞支派,下传第十代戴清源(号初阳)、高清昱(字东篱)、方清复(号凝阳),戴传第十一代骆一中(字圣哲),再传第十二代蔡阳善(字天一),再传第十三代戴北庄,再传第十四代张复纯;第十代高清昱启天台桐柏宫支派,下传第十一代方一定(字熔阳)、闵一得(号懒云)、沈一炳(号轻云),其后不断传衍,门庭很盛。
第十代陈清觉在四川青城山开碧洞宗,历传至民国,已至第二十三代。
其他龙门支派尚多,难以枚举。龙门派自清初
“中兴”后,一支独秀地传衍不绝,支派愈衍愈繁,地域愈传愈广。其规模不仅超过和掩盖了全真道其他支派,而且在许多省区更取代正一派,故世人有谓
“临济、龙门半天下”,确非虚言。南无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谭处端为开派祖师。
谭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全真道祖王重阳之弟子。座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
元世祖至无六年(1269)封
“长真云水蕴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
“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据《南无道派宗谱》,以谭处端为第一代宗师,传至第五代宗师杨理信,时至明初,又经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传至第十二代宗师许去乾,时为明末。
再由清初第十三代宗师孔云峰,经罗霄远、郑上乘、邢功广、高成岳、曾必先、甄有虚,传至第二十代宗师刘名瑞。
刘名瑞(1839—1931),号盼蟾子,隐居于京华桃源观,撰有《道源精微歌》、《囗囗易考》、《敲侨(人字应为足字旁)洞章》、《清静经图注》等书,阐述内丹学,集为《盼蟾子道书三种》刊行,是该派宗师中唯一有著作传世者。
刘名瑞自称:“演法于龙门,受法于志无。”似又曾受法于龙门派。该派徒众活动于华北、东北,势力、影响远不及龙门派。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