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你小子”黄宽发现跟这个学弟在一起感觉很轻松愉快啊。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中国洋务运动的起源地。
事实上,江南制造总局是由曾国藩一手创办的,而非后世度娘所写由曾国藩规划李鸿章创办,李鸿章只是受曾氏所托于1865年6月接收了由赎罪商人出资买下的位于虹口的原美商旗记铁厂,而曾国藩早在1863年10月就命容闳携款白银六万八千两前往美国购置机器,江南制造总局最早一批的管理人员都是曾国藩幕下的随员,总局所属的机器厂,炮厂,轮船厂都是由他们扩建的。只是曾国藩死的早(1872年3月),曾死后,李鸿章就把这个当时大清最大的军工企业霸为己有,原有的管理人员也被他调遣分散,江南制造总局遂变成李氏所有,后来更变成他李鸿章所创建,咄咄怪事也!试问从筹集资金,调派人员,到购买机器,选定厂房这些事物都是曾国藩一手所办,李鸿章只是当了一回厂房接收人后来老师死了,自己翅膀硬了,就把这个历史荣誉套到自己头上,难怪连日本人伊藤博文也看不起他,称他为沽名钓誉名不符实之人。
历史果然是胜利者(包括脸皮厚者)书写的。
此时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内,济济一堂,梁大少爷和黄宽前来拜访容闳,容闳此时在翻译馆从事西方工业科技资料的翻译工作,而此时大清仅有的几位科学研究者徐寿和徐建寅父子,华蘅芳,李善兰等大才都在江南制造总局,他们都是与容闳交好之人,可以说他们这些人都被大清的主流文化和所谓读书人看不起的,却受到曾国藩的赏识,早早的就在曾氏的幕府之下工作,后来曾国藩死后,他们因看不惯李鸿章所作所为,都辞职离去。
翻译馆内的场景甚是感人,容闳和黄宽这一对共患难同追求的老同学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两人从1841年到1849年在香港马礼逊学校和美国孟松中学都是同学,之后容闳去了耶鲁大学,黄宽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此时中国仅有的两名外国名校毕业生,一别就是近二十年,言语已经无法表达这份思念牵挂之情,唯有一拥抱耳!
良久后两人分开,黄宽这才拉住容闳的手为他介绍:“达荫兄,我来给你介绍,这位小友乃是我们的学弟,马礼逊学校今年的毕业生,广州天宝行的少东家梁思瀚,你别看他年纪小,是位大才啊”。
梁思瀚马上行礼:“思瀚见过容学长”,对着这位后世的中国留学生之父,梁大少爷非常恭敬。
“哎呀,杰臣老弟啊,你要不说,我还以为是你的子侄呢,梁学弟好,连杰臣都这么夸你,看来你是有真本事的,要知道,他还从来没有这么夸过我呢”。
众人顿时一场大笑,黄宽手指着容闳笑道:“你这个达荫,要不要我写一篇文章,在报纸上好好夸夸你啊”。
“罢了罢了,我就不去丢人现眼了,你要真这么干了,估计我们都会被这大清的士大夫们骂死了,说我们俩学了一点洋人的东西,就恬不知耻的互相吹捧呢。”
众人听了,却笑不出来,都是心里悲凉,他们这些人都差不多,都是被大清读书人视作异端,只有在这里闷头工作,这个江南制造总局才给了他们用武之地。
容闳笑着说:“要不是曾督重用我,我还在九江卖茶叶呢,我听说你在广州过得不错,洋人对你的医术是赞不绝口推崇有加”。
“唉,一言难尽啊,我想用我所学为家乡父老服务,没想到他们根本不接受我,反倒是洋人常来找我看病,正因为经常为洋人治病,广州的本地人更排挤我了,前年家里为我娶的妻子都因为这个数落我,一气之下被我休了,现在又成了孤家寡人一个了”,黄宽遇到挚友,什么隐秘私事都说出来了。
“唉,不说这个了,我还不跟你一样是单身,与其娶一个不能志同道合的,还不如不娶,大丈夫何患无妻!”容闳也是感同身受。
梁大少爷听着他们互相吐槽,心中暗暗记下,得为这两位学长找一个合适的房中之人,照顾他们的起居,这样黄宽也不至于英年早逝。他倒是记得容闳后来在美国娶了一个美国老婆,生了两个混血儿子,人生还是相当圆满的,黄宽历史上是真的没有再娶,也没有后人,颇为遗憾。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