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夫人哭了一会儿又停下来对丈夫说:“要不咱们也发动一下城里的富商们,给老百姓们也做做好事,捐点善款?”
“夫人说的不无道理,为夫也曾想过,只是这些富商一个个的没拿到好处会答应吗?谁又会跟苏家一样不记吃亏与否?”肖大人扶着头,头痛地说道。
其实在苏家开始办豆制品作坊的时候肖大人已经想过,要是在自己任职的这几年多办些作坊什么的,用苏家大女儿的话来说是:一解决老百姓业问题;二能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三还能解决很多老百姓家庭孩子学问题。这可不这样嘛!家里条件好了,老百姓偷鸡摸狗的事情也少了。用苏家大女儿的话来说,老百姓日子好了,谁还会计较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肖大人也想过,要是自己任职这些年真能把淳州这边的情况变好了,调回京城的机会还能少吗?到时候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想到这些,肖大人觉得在自己任职的这几年里,真应该为淳州百姓做点什么了。便让家丁去苏宅给苏大壮说一声,约好第二天喝茶的事情。
经过这一两年的沉淀,现在的苏大壮也越发变得老练起来,现在铺子里的事情苏浅浅也不在过问,都交给苏大壮一个人在管理。虽然每个铺子里都有自己家信得过的掌柜打理,可很多事情还得苏大壮去处理较合适。如发货数量的控制,既不能过度给商户,也不能让商户出现货物跟不的情况。这还是苏浅浅运用了前世做过的经济学原理提出来的。
现在的苏家,可谓是日进金斗的收入。只是这收入高了,支出的也多,如一所女子学堂花费了苏家差不多两个铺子进半年来所有的收入。这接着又要建一家大型医馆,这钱也够苏大壮头疼的,现在地的事情彤伢子是帮忙解决了,可这建房子的钱又得从哪里来弄起来,还要招那么多的大夫。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