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来说,这顿饭味道不错,价钱更是超值,拢共加一起才十七块二,老板去了个零头,十七块行。酒足饭饱,我没有急着离去,而是找老板聊起天来,话题是前面村子埋祖坟那座山。
在饭店老板口,那座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们还经常去,只不过仅限于北坡。南坡顶有一段十几米高的悬崖,只能从他们村里才能的去。由于那个村子里都是同姓,有点排外,没事别村的人也不他们村去,更没兴趣到南坡看他们家祖坟地。
听到这里,我有了计较,招手示意郭子跟我走。
出了饭店,我俩继续蹬自行车向回骑,到了那座山北面后,我跳下后座,开始仔细打量这座小山包。
郭子莫名其妙,支在地回头问:“你在看什么?我还有事要办呐。”
我摆了摆手,示意他自己去,“你走你的,这里风景不错,我想看一会,完了我自己走过去。”
这里距离山南的村子很近,也一里路,郭子见喊不动我,惦记着自己要办事,只得骂了我两声骑车走了。
我在原地仔细观察了一番,转过身走进了一条山小路,开始沿着北坡向爬。
路是被人用脚踩出来的,不过一尺宽,好在这山的坡度较平缓,走起来还不算很吃力。我沿着蜿蜒的小路一直向,穿行在密林间,大约一个小时候爬到了山顶。
我累出了一身透汗,连忙找块视线开阔的地方地坐下来休息,山风迎面吹来,暑热顿消,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山南坡下,是那个小村庄,由于现在还没到农忙时节,村子里基本看不见什么行人,都在家里午睡。村东头的晒谷场已经搭起了一个棚子,把那个石碾子罩在里面,出马老太太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石碾子旁边。
可以看得出来,老太太有些焦躁,趴在大桌子,不时回头看一眼那个石碾子。我能理解她现在的心情,这件事情太离了,完全超出了正常的范畴,估计她一点把握都没有。
看向村西头,郭大江这小子骑到村口后,并没有急着进去,而是靠在一棵大树下纳凉,从他的位置也可以清楚看见晒谷场,没必要现在过去。
休息了一会儿后,我起身继续向南走,很快来到了一座断崖边。我之所以独自爬山,是想看看那片已经废弃不用的祖坟地,我总觉着事情的根源应该在这面。
这片断崖落差有十来米,刀削斧劈一般,无处着力,虽然不算很高,却绝对没法徒手爬下去。崖下的南坡植被北坡茂密得多,全是常绿植物,里面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听见潺潺流水声。
我不想被当地村民发现,估计他们也不会让我来,只得在山顶寻找,希望地取材找到能用的东西。
还别说,真让我找到了。
山顶有许多黄藤,纠缠在古木巨树,取之不尽。这种黄藤是用来编制藤椅的,韧性十足,筷子粗的足够承受一个成年男人,编成绳子放我这个小身板下去,绰绰有余。
想要用手拉断黄藤,根本没有可能,好在我带着钥匙串,面有个指甲钳,否则只能望藤兴叹了。
捡着粗细合适的老黄藤,我钳断了九根,坐在地开始细细编制起来。
编黄藤是个手艺活,我根本干不了,要不然也用不着这么多,我只会编“麻花辫”……
将三根分为一组,编成了三条“麻花辫”,再将三根麻花辫又编成一根更粗的麻花辫,等到完工后,这根藤绳成品差不多有小孩胳膊那么粗,估计放一只大野猪下去都不在话下。
这么一番忙活下来,日头已经西斜,村子里人开始出来走动,有人端着碗碟向晒谷场赶,给出马老太太送晚饭。
我不敢再耽搁,在藤绳打满了结,把一头拴在棵大树,另一头绑住我的腰,准备下断崖。打结这一点很重要,能够增加摩擦力,要不然光凭手劲想拉住一个人的重量,基本没有可能,这点常识我还是有的。
坐在崖边,我先把双脚探了出去,然后双手使力,开始一点点往外溜,在这时,意料之外的状况发生了!
事先我本以为已经万无一失,可还是低估了这么做的难度,毕竟咱不专业啊。我原以为凭我的力气,拉住自己毫无问题,可身体刚探出去,一股强大的惯性袭来,我的手根本抓不住,“嗤啦”一声向着断崖底滑了下去……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