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教主与王爷的那一脚 > 第一百一十三章:皇位之争(下)

第一百一十三章:皇位之争(下)

多尔衮看向豪格,眼睛又转向地上已将面如死灰的硕托与阿达礼,开口对多铎和他下面的士兵道“将他们二人带出大殿,由本王亲自施行。”

硕托到死都沒想到他的口无遮拦终是害了他与他的长子,代善的心中更是苦不堪言。等到多尔衮再进殿的时候大殿里很安静,多尔衮缓缓的开口“已经斩首示众”

豪格出言道“十四叔可真是有心之人啊,别人这么的对你,你倒是能下狠手。”多尔衮不理他,看向其他人“国不可一日无君,请诸位早日决定谁能担当继承大统只人选。”

拥护豪格的官员立马的站出來拥护豪格,什么先帝长子,战功赫赫,屡建奇功,只差口水沒说出來。等到他们说完多尔衮摇头道“不妥,肃亲王心胸狭隘,对朝堂之事也无建树,且智谋不足,不宜为大统之人选。”

两黄旗的开始吵闹不休,两白旗的官员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虽然刚才多尔衮说为想过继承皇位,但是主张由多尔衮登极的重臣也大有人在。东庑殿内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來,与会者个个屏息沉思,寻找解决办法。

多尔衮明白,他强行继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豪格绝非等闲之辈,而且他本來就沒想过继承皇位,他想要的不过是获得大权让他的东方回到他的身边。豪格也知道,和睿智聪慧的多尔衮协商解决,绝对沒有可能,武力解决他也沒有绝对把握。

就这样争夺皇位的大战从崇德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始,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

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情势中,亲贵大臣们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多日反复磋商之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亲掌的军队代表,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他们提出了由皇子继承大统的新方案。这个方案看是合理的,但是当时的情景能得到认同继位的除了豪格其他的都只是孩子。

多尔衮听到这个方案微微勾起唇角,在第二日的朝堂中提出了由六岁的福临继位。这个方案得到了皇后哲哲的赞同,本來她私心里就喜欢福临,豪格一派持反对意见,但是无奈代善同意了,范文程也同意了由福临继位的方案。

经过十多天的较量,做出最后的决议:六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沒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的地位及其支持者。

然而豪格沒想到的会是多尔衮的布置可不只是如此,很快的济尔哈朗就被多尔衮给压制住了,多尔衮在皇位之争中虽然沒有争得皇位却是独揽大权,赢了豪格。

消息传出后各方态度不一,肃亲王府中让人望而生畏的那个院子里,主人正在听他身边侍女的回报,听到最后多尔衮摄政王的结局时微微的勾起了唇角,倾国倾城。空气中好像有谁在呢喃:多尔衮,再过不久你就该來接我了。

后世是这样描写多尔衮的这段历史的: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多尔衮诛杀阿达礼、硕讬,与诸王、诸贝勒、群臣奉福临即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这个方案,打破了僵局。多尔衮顾全了大局,虽然沒有得到皇位,却也不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由于拥立六岁的福临,一切实权掌握在他手中,与济尔哈朗商议罢黜诸王贝勒在六部的官职。

顺治元年正月,禁止外国馈赠清朝诸王贝勒。济尔哈朗谕令诸大臣,凡事先奏请摄政王多尔衮,书写名子时,多尔衮亦先之。由是多尔衮始专政,成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比奇屋 www.biqi5.com